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汉高祖刘邦在作《大风歌》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刘邦,项羽,猛士汉高祖刘邦在作《大风歌》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汉高祖刘邦在作《大风歌》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邦做为开国皇帝心情是非常的豪迈,一生从不会写诗的,也禁不住与众将官一起狂欢,即兴唱了《大风歌》,还有另一首,却在中国诗坛留下了一段佳话。
据说气死了风流皇帝乾隆皇,一生写了近万首,几乎日日夜夜上头条,到头来还不如平生不吟诗丶出手就不凡的刘大帝。
刘邦《大风歌》,气贯长虹,表达了威加海内、统一天下的王者之风。
诗以言志,刘邦能击败一代天骄西楚霸王,本身就很高傲,更是继秦始皇一统天下,还有谁能比得上如此功勋伟业,自然要威加海内,自我宣扬一番!问天下伟人大业,舍我其谁?非刘邦不可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时的刘邦绕幸得胜、也是全凭他善听忠言的结果,取群英之智,谋群雄之力而取得成功的一世英名之枭,当时的大风之歌也是表衷和赞扬他的合伙人的,也就是说会懂得舍得赞赏别人的人同时会赢来别人对他的拥护,会笼络别人就是为了巩固自己,。项羽却为人性格不同于他,丈着自己个人勇猛无敌一意孤行、不听智言所以最终会遇到强敌碰壁而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直抒胸臆充满豪情壮志的《大风歌》是汉开国皇帝刘邦(公元前256一195)所作。公元前196年准南王英布起兵反汉,此时己为皇帝的刘邦亲自带兵出征平叛,击杀英布,凯旋班师回朝途经故乡(沛县)时邀集父老乡亲连日痛饮,此时此刻的汉皇帝刘邦思绪万千,昔日与群雄竞逐天下,浴血奋战,所向披靡的情形历历在目,而今基业虽成但目前国家尚未完全安定,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面对此情此景喜忧参半。遂乘酒酣伴奏击筑,慷慨而舞,感伤惆怅之际即兴成此传诵不朽的千古名作《大风歌》,刘邦远大的政治抱负在诗中彰显无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风歌》创作的背景是:平叛淮南王英布后有感而发的。楚汉争霸时,刘邦的得以战胜项羽,是依靠许多支部队的协同作战。这些部队,有的是他的盟军,本无统属关系。项羽失败后,刘邦担心这些部队联合起来反对他,他是无法应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时,他不得不把几支主要部队的首领封为王,让他们各自统治一片相当大的地区;然后再以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他们陆续消灭。在这过程中, 不免遇到顽强的抵抗。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亲自出征,很快击败了英布。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主要表达两重意思:其一是战胜项羽之后气魄冲天,表达了自己开疆拓土的豪迈和衣锦还乡的荣耀,其二是刚经历英布之乱,表达了对以后如何治理好天下的忧虑和对治国安邦之才的渴望。反映出他既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但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生动地刻画出他的矛盾的心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种心态人皆有之,包括刘邦的老对头--项羽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后数日,羽乃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其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宝货,略妇女而东。秦民失望。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又怀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韩生曰:“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羽闻之。斩韩生。
过了几天,项羽领兵洗劫咸阳,杀了秦朝降王子婴,烧了秦朝宫室,大火三个月不灭;他夺取秦朝的财宝和美女往东而去,秦民大失所望。这时韩生劝说项王道:“关中依恃山河险阻,四面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称霸。”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已焚烧残破,又思恋家乡要回东方,说: “富贵不回家乡,就如穿着锦绣衣服在夜间行走。”韩生说: “人家说楚国人家是猴子戴人帽,果真如此。”项王听到后,杀掉韩生。
不排除项羽的两种心态
一种是确实需东归建都,在父老乡亲前显摆一下,当年带江东子弟闯世界,如今有出息了。
另一种则是,破坏了当地的建筑,不好意思在当地呆下去,所以借口“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偏偏韩生不解风情,一句:“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丢了小命,实在不值。
上一篇:如果玩手游不想冲钱,是梦幻西游好还是神武好?为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