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写米芾《蜀素帖》有什么技巧?
米芾,笔法,行书写米芾《蜀素帖》有什么技巧?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结语:学习米芾的《蜀素帖》具有一定的难度,其灵活多变的用笔,其变化多端的结字,其极富艺术感染力的取势与风格,都需要我们细心观察与揣摩,并通过正确的练习方法加以苦练才能掌握。但只要我们有毅力、有衡心,勤奋临习,一定能够吸取到它的精华,并在创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临写米芾《蜀素帖》,要写生动,就要注意米芾笔法和结构中的特点。所谓“牵牛要牵牛鼻子”,只有抓住了主要特征,其他问题迎刃而解。举例说明:
一、米芾《蜀素帖》结构的“向背”技巧
结构相向,即左右相迎,如两人两脸相望,相互逢迎,生动有趣。如“便”字:
结构相背,即左右如两人靠背而坐,各自的视线不相交,各望左右。如“讴”字:
二、米芾《蜀素帖》结构的“参差”技巧
米芾《蜀素帖》中强调了结构的上下参差变化,其中有左低右高、左高右低两种变化形式:
左高右低参差,如勤字:
左低右高参差,如秋字:
三、米芾《蜀素帖》结构的“疏密”技巧
在一个汉字中,米芾行书的疏密关系是随意处置,灵活应用的,以对比为核心,没有固定模式。用得较多的有:
上疏下密,如云字:
上密下疏,如丽字:
米芾《蜀素帖》有很多这样的技巧,限于篇幅,不一一举例说明。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高兴与大家分享这个问题。
我个人认为,要想临习好蜀素帖,首先要了解此帖的作者米芾,其书法的创作风格和蜀素帖的个性风格,然后再用正确的技法来临习。
《蜀素帖》为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墨宝。写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以行书写成。今藏于国立故宫博物院。
关于米芾
米芾(别名米襄阳、米南宫等,1051年-1107年),字元章,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出生于湖北襄阳,祖籍山西,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创立了“米点山水”,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米芾以书法名世,以行书成就最大,也擅长篆、隶、楷、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能达到乱真程度。他曾被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是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的全才。他的存世作品主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等。
关于蜀素帖
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第八。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帖》为墨迹绢本;蜀素上书有米芾自作各体诗八首,(为当时的游记和送行之作)计71行658字,卷末款属“元祐戉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记”。(按米芾落款,以“黻”、“芾”别早晚)。《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不衫不履。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
行书是动静结合的书体,其笔画、偏旁部首,结构等都有一定的规范,但是又不囿于规范,颇具变化的特点。所以,行书能够做到雅俗共赏,使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深受人们的喜爱。历代写行书的人很多,留下来的行书遗迹也很多,风格差异也很大,可供后人学习选择的余地也很大。但是,有些行书字帖字数较少,有些拓片又漫漶不清,不适合初学。基于这种考虑,这套《历代名家行书临习教程》选择了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和宋代米芾的《蜀素帖》三本。
《蜀素帖》是米芾的代有作品。此帖写在丝织品上,因为丝织品吸水性弱,而米芾用笔又快,所以线条显得枯渴自然,最能体现米芾刷字的意味。临习此帖,用墨宜干不宜湿,行笔宜快中见涩,凡出锋处应具回锋的意味,做到笔短意长。
米芾《蜀素帖》 《蜀素帖》为米芾行书的代表之作,风格极为突出,有如天马行空、云鹤游天。米芾本人天资极高,有深厚的临摹功力,其人其书都非同一般。如果没有较好的书写根底,没有较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其自然风骨、潇洒超逸的笔法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更无法体会其深层内涵。
怎样临习蜀素帖
首先,在学习《蜀素帖》之前,一定要有较好的晋唐楷书基础。因为楷书的每一笔都起止分明,结构规范,所以学楷之后再学行书,符合学习书法从易到难,从平整到险绝的规律。 其次,要正确读贴。临摹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帖,这里所说的读,是指对范本的细细揣摩、欣赏与分析。第一,要领略《蜀素帖》的总体风格及其精神气质。米芾书法取径甚高,做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他精研晋法,同时对历代名迹也都精临过。帖中所透露出的那种“天马脱衔,追风逐电”和筋骨丰润,仪态万方的风神气质,并不是一下就可以把握的,必须长时间的观幕、领会。第二,要注意通篇的章法。包括行笔的处理,墨色的变化,字ml关系等。《蜀素帖》中,字与字之间相连者并不多,其行笔的的贯通主要是靠字势的前后协调,笔画的呼应来完成的。第三,要注意帖中大量的线型变化。线是书法造型的基础,行书学习,最主要的就是要掌握各种线条的表现手法。读帖时要按照书写笔顺逐笔逐画地揣摩,顺藤摸瓜,力图还原古人运笔的动作要领。第四,要注意帖中字的结体,有意识地记一些字的造型结体,对于把握《蜀素帖》的字形结构和丰富学书者的造型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有了充分的读帖基础,接下来就要在临帖上下大功夫了。书写水平的高低,毕竞要通过手上功夫体现出来,即如何执笔、运笔,应写出怎样的线条等,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米芾的书学心得。米芾在《群玉堂法帖》第八卷中有这样的话:“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所以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书奴也。其次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又书非可使毫,使毫行墨而已,其浑然天成如薄丝也。又得笔则虽细如棍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此虽心得,亦可学;入学之理,在先写壁,作字必悬手,锋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 他强调“天真”、“天然”、“浑然天成”,不要娇揉造作;要“自然异”、“各各不同”,不要“一一相似”的“奴书”;要“圆”,不要“扁”,要有立体感;要“筋骨皮肉、脂泽风神皆全”,要活而不要死。这些都是他亲自实践并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的。其所以能够达到如此境界,就是“把笔轻,自然手心虚”和习惯于“悬手”的结果,这和我们常说的“指实、掌虚、悬肘”是一致的。只有这样,在书写时每个关节才能够活动自如,全身力量顺利通过臂、肘、腕、指、笔管而达到笔端,使笔毫在纸上自由的提按挥洒。 最初的临幕可比帖上的字稍大一些,并且速度不要过快,要象学习楷书一样一丝不荀,章法最好也能照样模仿。很多人在初临此帖时,育目加快书写速度,片面追求字形的灵动,求险求怪而忽略用笔结构上的精到,造成笔画的软弱无力和字体形态的习气化。要想完整地得到帖中用笔、结字的法度,摸索其规律,就必须对其做慢镜头的分析,这样才能使摹仿更为逼真,下笔更具骨力。待到自感能够掌握临写中必须保持的法度之后,再将速度加快。另外,在临的过程中,仍需时时伴随“读”,即一边写一边分析比较各部分线条的轻、重、疾、徐,用笔的藏、露、提、按,牵丝、引带,各部分的大小比例与正斜,乃至墨色变化与布势、姿态、精神等。这样带着思考的临习,才会有收获,见成效,终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有了一定的对临实践后可适当采取背临的方式,即将字帖合起来背着写。背临之后与范本比较,细心观察,对范本加深印象后,再重新背临。背临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表现对范本的理解,比如,有时可突出其用笔的特色有时可突出表现其结体的特色。这其实是一种“意临”,也是为今后的创作打基础。 米芾的书法师承广泛,兼采众长。他学古人而不囿于古人,就像他本人所说“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如果没有他前边的“取诸长处”,也就形成不了米书的特有风格。所以要想真正掌握此帖,不仅要学习米芾本人的碑帖,还要了解米芾行书的形成轨迹,对历代名迹的临摹也要下一番功夫,如晋唐楷书,“二王”的行书等等。学书虽“泛滥百家不若精于一也”,但不能只学一家,而应精学一家,并广收博览。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书艺之路越走越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