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写米芾《蜀素帖》有什么技巧?
米芾,笔法,行书写米芾《蜀素帖》有什么技巧?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可以说,最了解米芾书法的莫过于苏轼,他们惺惺相惜,一生都保持着深厚的友谊。苏轼去世前一个月,曾写信给米芾:\"岭海八年,亲友矿绝,独念我元章迈往凌云之气,超妙入身之字。何时见之,以洗我积岁瘴毒耶?\"如此渴盼嘉许,令人扼腕。两人在真州度过了20多天的愉快时光,一个月后苏轼便去世了。他们的友谊可谓善始善终,因此,我们初学只要记住这八个字的要点就会准确把握米芾字的整体特色。
2:再读《蜀素帖》通篇的章法,字与字,行与行的呼应关系。还有米芾帖里用墨的变化。这条是临摹古帖基本功。毋庸赘语,要自己花时间下功夫,用心感觉琢磨。
3:特别是留意《蜀素帖》最具体的东西——线条的变化,就是说要按照他的笔顺逐笔逐画的观察分析它的用笔方法,心里要有一种书法家当时书写时的体验感,现场体会。
把他的下笔手法分辨清楚。重点是笔画的转折的和下笔地方,转折处的巧妙的对接和过渡的细微处。我们大多数读帖的薄弱点,多是把重点放在主笔画,横竖撇捺的上面,却忽视了下笔,转折,收笔处微妙的分析,而这些地方正是书法家的风格手法的关键。所以总是写得不像。
关于这一点沈尹默先生体悟最深刻,他在《自习的回忆》里写到:\"把身边携带的米老《七帖》时时把玩,对于帖中~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一语若有所悟,就是他不说用笔,而是说下笔,这一下字,很有分寸,我依照他的指引,去看《七帖》中所有的字,每一个下笔处,都注意到,始恍然大悟,这就是从来所说的用笔之法\"。沈老常说的\"字外无法,法在字中\"就是这个道理。
二 就是掌握《蜀素帖》别具一格的笔法特点:
1:偏侧取势
这是米芾《蜀素帖》特点,也是米芾继承发挥吸收二王笔法后,更上一层楼,更出彩的笔法优势所在。米芾自己也讲:\"若得大年《千字》,必能顿长,爱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也\"。
举例来说,有些字明显的朝右倾,如《蜀素帖》第39行\"老来情味向诗偏的\"来\"字。
第41行\"径\"字,第42行\"水\"等字。但米芾的高明之处不仅是一味右倾,你读帖时留意这几个字,它是左偏加右倾,有字偏多些,有字偏锋幅度少点,然后又和点缀其中的平正的字融合在一起,相互辉映有情。这样整行欣赏起来就形成左右摇摆,翩翩起舞的动态美,韵律感。
这里需要说的是我们要明白,偏侧产生动态美,有了险绝之势。这是《蜀素帖》的特点,也不能越偏越好,形成习气,所谓过犹不及,刘熙载《书概》中间就讲到:\"古人或偏以欹侧胜者,暗中必有拨转机关,险不至崩,危不至失,此其大略也\"。就是说要有分寸感,偏而不离,侧而不斜,就是机关所在。
2:收放有度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专有论述:\"作书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亦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
具体到《蜀素帖》但凡是撇捺的字,或屈撇伸捺,或屈捺伸撇,规律是两者交替运用,错落有致的排列。
屈撇伸捺,如\"支,俗\"字。
屈捺伸撇,如\"秋,夸\"字。
这里要提醒的技法规律是:用笔屈处形虽柔,笔力要内蕴不懈气;伸出形虽刚劲,笔力须外放有度。初学者比较爱犯的笔漏是屈而迂回无力,伸的时侯又用力太猛,控制不住笔锋,所以就出现浅露,粗俗的意态,虽说是临米芾的帖,但是只取了米芾的外形,没了内劲,还有刚柔相济的度的把握。
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写字也一样,不但是我们,就连米芾早期的帖里,都有用力过猛的毛病,有人就批评他的字\"桀骜不驯\"。所以这一点我们要留意,不能比米芾还米芾的剑拔弩张就不和谐了。
同时在结构上也同样有收放自如的特点:
如这个《蜀素帖》的\"牵\"字。写得中宫收紧,舒展上下。末尾突放一笔细长竖,一下使字变得动态十足,神采飞扬。《蜀素帖》的大多突放笔画都在右末尾,也有左边但不多。如\"屈\"字。
3 :向背开合
字的点画之间或部件之间,有了向背的用笔,就会很大程度的避免用笔结构的单调,呆板,从而增加字体的趣味和情态。什么是向背笔法?《汉溪书法通则解》说:\"向背,左右之势也,向内者,相也,向外者,背也。一内一外者助也,不内不外者并也\"。就比较准确的解释了向背的含义。在王羲之以来,米芾在字体的向背开合的处理,是比较突出的一位书法家。
如竖画的向背开合:\"鹤\",\"寒\";
横上的向背开合:\"青,南,\"
结构上的左右上下的向背开合:\"种,秋,结,径,利\"
4:虚实结合
《蜀素帖》笔画多则实,笔画少则虚。主笔为实,副笔多虚。
而且一行之中,总有字是笔画粗,有的字笔画细,粗笔用重笔,细者用笔轻盈。这样书写,自然粗细错落,轻重相宜,显示出字体的灵动和跳跃的节奏。如《蜀素帖》里的\"舒\"是上粗下细。\"岁\"是前笔重,后笔细。同样下面一个\"漫\"字,第一个漫仕三点水特重,第二个漫三点水减轻。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这些字的笔画粗细变化,并非有意安排,而是笔势随机变化,笔随势转的灵活运用。
以此类推,《蜀素帖》里还有\"疏密\",\"布白\"的变化,我们在读帖时要注意学习。就像邓石如所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以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三 最后强调一点的是,临习米芾书法,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米芾的成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结构的变化与线条的变化相得益彰,字形与点画的破格都给人一种天真,恣肆而又率真自然的感觉。他的变化笔法并没有形成呆板的程式化,我们更要学得他的\"宋人尚意\"的\"意\"字。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学习方法并不满足于一点一画的肖似古帖,而是致力于遗貌取神,去形得意,从而自悟新意,形成自家独特的风格。就是说既要了解上面简要概括的米芾的主要的用笔技法,还要用\"意\"去灵活贯通。
其次还要知道他临帖的经历过程,还有它\"集古字\"打下的坚实基础。他在《群玉堂帖》第八卷中的自述说,他7-8岁开始学颜真卿书法,以后学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段季展,之后开始行书《兰亭序》,然后进而学隶,篆,钟鼎文……一直到老。行书方面,李邕,李建中,杨凝式等人对米芾书法都有很大影响。
而他特别提到,影响最深的是褚遂良和\"二王\"。他自称学褚最久,并赞褚书\"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因此,他的书法一直流露出褚遂良的笔意;无独有偶,我在之前一篇颜真卿的用笔技法文章里也提到,颜体楷书的书体风格形成,也是大部分继承了褚遂良楷书的笔法,所以学习米芾《蜀素帖》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参考留意以上古代大家们的作品,特别是\"二王\"和\"褚遂良\"的运笔手法,将会事半功倍,更好更快的提升学习米芾书法的效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