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溺爱孩子的父母,一生都得看孩子的眼色行事,对此你怎么看?
孩子,溺爱,父母溺爱孩子的父母,一生都得看孩子的眼色行事,对此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2、文化背景
中国的教育文化是,自爱有罪应该爱别人,但是人天性首先是自爱的,被教导不自爱是违反了人性,在这种教导下,人们压抑了自爱,但被压抑的自爱的需要必须表达出来,而孩子无疑是最适合的表达对象,这样一来在爱孩子时,容易比那些尊重自爱文化中的人失去分寸。
3、隔代抚养
隔代抚养很容易导致溺爱,不少父母表示自己从小在严厉教育下长大,却从没有见过自己父母动过孙辈一个手指头,且隔代抚养目前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抚养方式。
上海做过一项调查显示:隔代抚养在上海家庭中所占比率为16.7%。
中国母亲网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仅有31%的父母既不认可隔代教育,又自己带孩子,57%的父母是不认可隔代教育,但因忙碌所以只能让老人带孩子,12%的父母既认可隔代教育,又让老人带孩子。
隔代抚养为什么容易导致溺爱孩子?
1、责任感的缺位
责任感缺位是导致隔代溺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子不教,父之过所以做父母的想宠爱孩子,也懂得有所收敛,否则会惯坏孩子,而且还要为此负责人,但是做了长辈以后,在宠爱孙辈时就少了这一层顾虑,从这个角度讲,长辈溺爱孙子孙女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 分享一个案例:
一位母亲为帮助儿子改掉马虎的习惯,要求每天把家庭作业记下来,回家做完后再仔细检查一遍,可孩子嫌烦,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瞒着媳妇去学校抄题目,再悄悄帮孙子改正错题,孩子省心了,可毛病未改,到期中考试时数学刚及格,结果母亲发火,奶奶落泪,家里乱成一团。
2、对死亡的恐惧
在隔代抚养中,祖父辈特别怕孙子辈出什么安全问题,特别在意安全,主要有两个原因:孩子不是自己的,一旦照顾中出现问题,会觉得对不住儿女;做老人的,开始越来越多地面对死亡问题,很多老人无法面对自己心中的死亡恐惧,于是将这种恐惧投射到孙辈身上,特别担心出问题。
▶ 分享一个案例:
有一个上小学的孩子,特别怕黑,正常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早一个人睡了,但她一个人时会害怕会哭,妈妈想培养女儿的独立习惯,坚持让女儿一个人睡,但奶奶经不住孙女的恳求,只要孩子一提出要求,她就去陪孙女睡,孩子妈妈觉得自己无法调节这种事情,而她丈夫也不愿意责备自己的妈妈,所以这事情就一直就这样下去。
小孩是非常敏感的,可以敏锐地捕捉到大人的心理需要,并自认为自己可以解决,孩子奶奶的心理需要是什么?很可能是对死亡的恐惧,她把对死亡的恐惧投射到孙女身上,孙女以怕黑的形式表达出来,于是老人有和孙女黏在一起的理由,所以孙女和奶奶一起睡,满足的不是孙女的成长需要,而是奶奶逃避死亡恐惧的需要。
3、争宠
在以前家庭中,孩子多,通常是孩子要竞争长辈的爱。但现在颠倒过来,孩子生活在4+2+1的家庭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6个人爱投入到一个孩子身上,且为让孩子更在乎自己的爱,6个人不免会出现竞争的格局,都争着向孩子表达爱,甚至唯恐被其他人压过,父母要负责任,所以会控制自己的争宠心理,但老人们很容易失去控制,这样争宠的目的是让孩子高兴,而不是让孩子成长。
4、补偿心理
在教育儿女时,老人们曾经苛刻过,因为要负教育的责任,在苛刻的教育中,老人可能埋下一些内疚心,于是当有孙辈后,对其特别溺爱,其实内心深处是想借此补偿一下儿女,毕竟孙辈是儿女的生命的延续。
5、传宗接代的冲动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王登峰说:传宗接代,传播我们自己的基因是我们最重要的本能需要。
一开始儿女们负担着这个责任,所以老人们会溺爱儿女,但当生儿育女后,传宗接代的任务完成了,现在该孙辈们承担这个责任了,所以老人们会对孙辈特别地疼爱有加,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使得隔代抚养更容易演变成溺爱。因为我国的文化特别讲孝道,所以孩子的爸爸妈妈在挑战老人们失去理性的溺爱时,会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再加上现在父母普遍又比较忙,只好放手让老人去管,进一步加剧了溺爱的情形。
父母怎样避免溺爱孩子?
1、平等对待
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不让孩子产生特殊优越感。家长应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里来了小朋友,要教育孩子懂得跟小朋友一起分享。长期坚持,就会使孩子养成与别人平等相处的习惯。
2、不要轻易满足要求
当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时,不能轻易满足。孩子撒娇要家长买玩具,家长不能爽快答应,反而可以跟他提条件,例如一个月内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答应买给他。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
3、避免隔代溺爱
有时父母教孩子,爷爷奶奶总会护着。家长应该首先和老人沟通好,遇到孩子做错事时,老人可以到别的房间去或者借故出去,让家长单独来解决。刚开始,可能孩子会继续哭闹、扔东西,当发现无人理他时,孩子就会有些恐慌,哭闹就会减弱,最后可能会主动找家长承认错误。
4、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家长利用这机会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让孩子尝试自己做。
睿睿妈小贴士:对孩子要“爱”而不“溺”,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心愿,但是一切由家长全权代劳,孩子有求必应,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不利,更不用说让孩子适应社会了。如果孩子说的对,尽量尊重孩子的意见;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讲什么道理,告诉无论怎么要求都不可能,且一定要做到,这样坚持下来,会帮助宝宝树立起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这样的界限和区别,最重要的是坚定和温柔的坚持,如果半途而废,一定会适得其反。
总结
行为上的小瑕疵可能会造成人格上的巨大缺陷—好只有一种,坏有千万种;正确的只有一种,不正确的有千万种……
如果家长不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因果关系,不及时纠正孩子的小问题,很可能会让孩子错误地解读ta们所生存的世界,造成巨大的冲突和浪费,哭闹是孩子攫取生存资源的一种有效通—孩子眼泪背后的真相常是:哭闹能得到更多的好处,所以孩子很享受也很熟悉把哭作为攫取生存资源的一种手段,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一定要得当。
过份溺爱,是慢性扼杀孩子的行为,父母越不让孩子吃苦,孩子吃的苦越超出父母的想像,最终受到伤害的除了孩子和父母外,还会有无辜的陌生人。
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过: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养不过确实是父母之错,刚出生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上面都是洁白和单纯的,父母的教育犹如要在纸上面写字的笔,笔写出来的内容决定了纸的性质和定向,父母要是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不对孩子的要求千依百顺,不借关爱孩子的理由溺爱孩子,孩子才能在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上一篇:大家都谈谈对XxX条的看法行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