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溺爱孩子的父母,一生都得看孩子的眼色行事,对此你怎么看?
孩子,溺爱,父母溺爱孩子的父母,一生都得看孩子的眼色行事,对此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04
有一次去医院看望朋友,我看到一位母亲领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儿来体检,母亲讨好地跟女儿说话,问这问那,时刻关注着孩子;而她的女儿只顾自己玩手机,对妈妈爱理不理,一幅嫌弃不满的态度。那天体检的人好像挺多,有几个人可能因为排队争执起来,吵吵闹闹的,突然间这个姑娘发出持续半分钟啊的尖叫,大家有点懵,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姑娘尖叫后,妈妈一个劲地向周围人道歉:她就这样,她就这样,你们不要介意,你们不要介意。尖叫完后,这女孩继续面无表情地玩着手机,妈妈在旁边各种安慰,对女儿低声下气的说话。
这位妈妈的身体语言、神态、说话方式等,都是一幅唯唯诺诺的样子,似乎随时都会唤起周围人嫌弃与讨厌,颇有受虐狂的特点。相反,女儿的行为、表情,似乎更像一个自我中心的施虐狂,那声尖叫让周围人敢怒不敢言,现场迷漫着一种攻击的气氛。
我可以感觉到这个女孩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是被溺爱的(一种缺乏规则的宠爱),这种溺爱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孩子的缺陷(如女孩可能存在情绪调节困难),但是我认为还是跟父母自身的人格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类似这样的案例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如果深入去探索,溺爱孩子的父母通常有一种施虐与受虐的特征,他们对孩子迁就、无原则的妥协、退让,反映了一种受虐的人格特质,在这样的亲子关系里,孩子是施虐者,父母是受虐者,孩子的施虐是被自己父母培养出来的。
也许很多人会纳闷:为什么父母要培养一个来虐待他们的人?当然这不是父母主观的愿望,他们跟大多数父母一样,希望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但他们的某些行为,却客观上导致这样关系的产生。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来的?
如果我们去跟这些父母聊,会发现他们特别想对孩子好,生怕孩子受伤,想给予孩子全部的爱,他们会把爱赋予很高的地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最最重要的部分,他们的全部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其他的生活或关系,已经变得可有可无。
有人会说:孩子当然要疼爱,但该教育时要教育,该惩罚时要惩罚,或说:你也要有自己的生活,不用太关注孩子时,会发现这些家长会退缩,在这些家长看来,批评和教育孩子,那会让孩子受伤;拥有父母自己的生活(如去交友或玩耍),是弃孩子于不顾;如果控制不住对孩子发脾气,会特别内疚、自责,会一个劲地给孩子道歉,生怕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父亲),生怕对孩子造成永不可修复的伤害。
所以这些父母对孩子过度的爱,一方面出于真诚的关心,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孩子的恐惧,把孩子想象成一个脆弱的、无助,需要特别照顾的人,把孩子想象很脆弱,父母永远可以成为一个照顾者,跟孩子产生强烈的亲密联结,但可悲的是,这种过于紧密的联结更多的不是孩子需要,而是父母自身的需要。
父母把孩子想象为一个非常脆弱的个体,不得不压抑自己对孩子的愤怒和不满,并把这种压抑当成了爱(可能想象成完美的父母),其实,亲子关系中的愤怒是常见的,愤怒的建设性表达有利于孩子明确边界,遵守规则,培养独立性。
一直被压抑的愤怒慢慢地会转化为对孩子的敌意,这种敌意让家长害怕,于是家长更加会小心翼翼地对待孩子,更加压抑对孩子的愤怒,发展到最后亲子关系双方,只能靠强烈的依赖来防御潜在的怨恨了,这是一种无法让人成长的关系。
由于长时间被父母溺爱,孩子不断地感受到自己的无所不能,越来越自我中心,其行为表现、态度、人际关系越来越像一个施虐者,一旦父母试图反抗和制止时,孩子绝不会轻易妥协,而是会转化为暴怒,像新闻中那个掐母亲脖子的孩子一样,此时父母会害怕孩子受伤,又一次委屈求全的讨好孩子。
最后一段施虐和受虐的亲子关系就这样形成了,一个真正的熊孩子就这样被培养出来了。这些孩子非常自我中心,一切以自己的需要为标准,绝没有妥协的可能,而一个不会妥协的人,注定不会走得很远,即使这些人可能是优秀的、聪明的,但这种糟糕的性格让他们无法稳定友情,不会处理亲密关系,事业上也难以有好的发展。
反过来去看一下这些父母自身的成长经历,往往会发现,他们也有被虐待的痛苦经历。
在这些家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父母要么充满着躯体暴力,动不动就打骂;要么非常自私无情,把孩子当成自恋性操控的对象,成为满足父母需要的工具。
面对这样强势而剥削的父母,当然得小心翼翼,于是一个强势、自私的施虐性客体,一个无助又弱小的受虐性自体,和中间潜藏的愤怒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关系,通过漫长的幼年成长历程,慢慢被内化了。内在关系似乎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它总会寻找机会呈现出来,所有亲近的关系,都要经受内在关系的考验。
当这些人成为父母后,一般会有两种结果:第一种他们成了专制而强势的施虐性家长,对孩子说打就打,该骂就骂或是种种情感虐待;第二种对孩子小心翼翼,生怕给孩子造成一点伤害,过度宠爱孩子,最终他们成为被孩子虐待的家长。
在第二种情况中,这些家长把自己孩子当成幼时那个脆弱无助的自己,想给予全部的爱以补偿幼时的缺失,恰恰是这种无原则的宠爱,最终让想象中脆弱无助的孩子转变成一个自我中心的施虐者,内在关系被完完整整地复制出来。
这些受虐型的父母自身也有虐待他人的一面,这种虐待可能体现在对同事、员工、伴侣、其他人,或动物。有时他们也会去虐待孩子,形成一种相互虐待的亲子关系,糟糕的关系中迷漫着攻击、依附、吞噬、怨恨,和潜藏绝望、痛苦、无助和兴奋。
一种受虐施虐的关系,一种强烈的情感依附的关系,像基因一样不自觉地被复制出来了。不过通过不断的自我觉察,愿意去接受周围人的影响,糟糕的内在关系最终能够被清晰的认识和一定程度的修复,至少可以中止恶性复制的不断发生。
溺爱孩子有哪些显著表现?
1、祈求央告
在日常生活中,边哄边求孩子吃饭或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家长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容易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会丧失殆尽。
2、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成为孩子的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这样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孩子严重的性格缺陷。
3、包办代替
曾经看过一段采访,在节目中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家长说:疼都来不及,哪里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家长说:叫孩子做事太麻烦,还不如帮他做了……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三四岁的孩子还要追着喂饭,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会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家长减轻负担的责任。家长长久的包办下去,必然会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
上一篇:大家都谈谈对XxX条的看法行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