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中的“党”作何理解?
君子,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中的“党”作何理解?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君子结交众人,却不会拉帮结派,为已谋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此句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孔子认为,做为君子,时刻应以仁.义.礼.智.信为道德准则,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低调,但又不失庄严,与人相处,不拉帮结派,唯任是亲,达到为自己谋取私利的目的。
“党”在这里是党群,拉帮结派的意思。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文公文集.戊申封事》中有“宰相植党营私,孤负任使”之句,宰相拉帮结派,一些人形成他的党羽,谋取私利。一时不知道这宰相是谁,但在中国历史最有名的当属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
和珅刚开始入朝为官时,以精明强干著称,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在朝中的权力地位与威望。因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让和珅一跃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乾隆死后,嘉庆登基,下令查抄和珅家产,最后统计,和珅利用权力,结党营私,共贪污受贿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里的党是动词,指的是结党。
君子群而不党,指的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合群,但他不私结党羽。通俗说,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不 搞小团体的,他对待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党:就是代表性的“人物”,都听你的,大哥大呀,多威风啊。其实人在社会上混姿态低点好,更不要没本事充英雄。但是:如果我有能力,又必须要充当领头人,那就要当仁不让,因为只有你有这份本事,才能做的更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通俗地说,这个“党”的意思就是,“为了个人或者小集团利益,合起伙来做坏事”!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是孔子《论语》中的话,意思是君子庄重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从他老人家说出来之后就很有名,两千多年来一直都属于“热词”类,特别在政治领域,更是倍受关注。
从词源学上讲,党字的繁体字是“黨”, 东汉·许慎《说文》解释说,“党,不鲜也。从黑,尚声。”唐代大学者孔颖达解读孔老人家这句话时说,“相助匿非曰党。”所以,“党”就是指一小撮人躲在暗处,合起伙来做坏事儿。屈原老先生怪不得是文学家,他在《离骚》中的一句“惟党人之偷乐兮”,让我们立即就会想到一帮小人得志后偷着乐的嘴脸。
孔子自然是很讨厌这类人,认为这不是“君子”所为,真正的君子应该是以志同道合而聚,在一起做光明正大的事情,绝对不会在背后搞阴谋诡计,以获取个人或者小集团的利益。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结成圈子,是很正常的,这不叫做“党”。但就有些人,为了不可告人的、损人利己的目的,拉帮结派,为害他人社会,就属于“党”了。比如盗窃团伙、黑帮、贩毒集团等等。这都是社会的毒瘤,必须坚决革除之。
而“党”的现象在政治上为害尤烈,搞不好会动摇一个国家的政治根基,严重地会亡国。在中国历史上就有几次很严重的党争,教训极为深刻。一是汉初的党铟之祸,是贵族集团与宦官之间的斗争,前后发生过两次,搞得政局动荡,好多人被无端迫害,伤及了朝廷的根本,导致了后来的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二是唐末的“牛李党争”,起于政见不合,后来演变为恩怨纠葛和意气之争,历经两朝,加深了唐朝末期的统治危机,为唐朝的最终覆灭埋下了伏笔。
所以后来的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党争,视之为洪水猛兽,严加提防,露头就打。(请看视频道)
看来孔老人家就是伟大,在那么遥远的时代,就洞察了“党”的危害,为后人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提出了谆谆教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西游记》中取经路上妖怪都可以吃到唐僧,为什么最后还是被救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