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太极拳的来源有哪些方面?
太极拳,温县,太极太极拳的来源有哪些方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太极拳的来源有哪些方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太极拳争源流太没意思,各派把老拳谱传承脉络亮出来,不就明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太极拳的来源只有两个根源:一是道家内功拳,一是佛家内功拳。
但是,(1)清代以前,道家的这类内功拳,其内部本就不称太极拳,称绵拳、绵掌、软绵拳。太极拳是清代中期由民间武林人士及被人喻赞而出现的,也因其标榜“太极”一词,故专指道家的内功拳。(2)而佛门内功拳,无论南北少林、峨眉禅门派,至今仍传承着这种跟太极拳风一致的柔慢、圆转拳法。因佛教不言道教的“太极”一词,故称作“柔拳”。
因此,真相与结论就是:(1)佛、道两家都有这种风格的拳法,它是因修炼内功造就(产生)的,只是它俩各自的称谓不同罢了。(2)内功拳从寺庙传到民间后,被民间冠上了“太极拳”新名称。(3)极为重要的、核心的是,这类柔、慢、转的原本内功拳,清朝在方外人士传至民间俗家人士的过程中,恰恰只传了形架子,没传出内功心法,就变成今天的外功拳。因此,从陈家沟时之绵拳,及以后各氏太极拳,甚至当今北少林的柔拳(也缺失内功心法),均与已公开的所有拳法一样,为外功拳。注意:民间之各武术门派,除少部份源自军队与乡族,绝大多数渊源皆出佛道门。而佛道门内部,历来只分内、外功拳,从没分“内、外家拳”的,“内、外家拳”之说,也是清朝才盛行的。
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创始于清初。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 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 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民间大致有唐朝的许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时期的张三丰、清朝的陈王廷和杨露禅、王宗岳等说法。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创始于清初。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 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 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民间大致有唐朝的许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时期的张三丰、清朝的陈王廷和杨露禅、王宗岳等说法。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的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
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的提法。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
目前,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五种流派。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作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师于杨露禅学习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而后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五派:
一、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 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 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图1)。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陈式第 1路拳套现有83式,主要特点如下:1、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2、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3、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 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 (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4、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5、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 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主要特点如下:1、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 2、动作比第1路快、刚, 爆发力强;3、“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 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新架另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