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懂事的你真的快乐吗?有哪些经历?
懂事,快乐,父母懂事的你真的快乐吗?有哪些经历?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一方面来说,我觉得“懂事”这一词,可以解释为:顺从,迎合,有眼力劲。
其实懂事这个词,对于父母来说,意味着一种对孩子管教有方的殊荣,而对于孩子来说,可并不是一件特别值得高兴的事。
懂事意味着把自己的真实的需要埋藏在心底,改成大人们喜欢的样子。这就是懂事。
谁都知道小孩子爱玩,父母希望他“懂事”,爱学习爱帮忙父母分担家务懂礼貌,但是小孩子的天性不该被压制啊。
你可以懂事,但不必那么早的懂事;太早懂事,就是压抑了自己童年的天性。
北大学子吴谢宇他也是一个别人眼中懂事的孩子,但能说他的教育成功吗?
总之,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不必太迎合别人的心意。
从另一方面来说,“懂事”可理解为明事理,长大了。这种由内而外的、自然发展而成的“懂事”才是我们该追求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跟妈妈一起我感觉踏实,快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挺有深度的提问。不知道您对“懂事”二字是如何定义的?
我对此的理解比较宽泛,识字明礼守规矩都是懂事。人生忧患识字始,无知者无畏,其实明白事理后的人是痛苦的,他会有顾忌,有畏惧,有牵挂,有不得已的苦衷。
金庸先生为《倚天屠龙记》写的后记有这样一段话: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于面前的悲痛,谢逊听闻张无忌死讯的伤心,书中写得太肤浅了。真实的人生不是这样的,但那时我还不明白。
为什么?因为之前他19岁的长子查传侠在美国自杀了。青春期的长子自杀原因不明,也许有跟女朋友分手的伤痛,也许有刚去哥伦比亚大学念书时的不适应,更可能的原因是当年52岁父亲金庸正和元配、他的母亲闹离婚,要娶26岁的林乐怡。查传侠从美国打电话给金庸,希望跟父亲好好谈谈心事,金庸拒绝了他,说自己要写稿。不久,查传侠就在美国上吊身亡。消息传到香港时,金庸正在报馆写社评,他一边写一边哭,坚持写完后就关上灯,一个人在黑夜里痛哭。
半年后,金庸在《倚天屠龙记》后记里写了上述这段文字,因为他真正体会到现实里的丧子之痛不是小说里那样写的。可以说虽然已年过半百,金庸先生又懂了一件事儿,只是此事何其痛哉!
鲁迅先生留洋回来,已早于彼时的广大国民接触西学,换言之,他在西学方面是早“懂事”的。而当时的民众在他眼里基本是“愚弱”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钱玄同找他办《新青年》时,他说了这么一段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呐喊》自序)
所以“懂事”是很痛苦的,先知先觉更痛苦。往往不是自觉的,是生活把你捶痛捶“懂”的。意味着你接触到了世间喜乐苦痛背后那个更深层的诱因;意味着你开始明白人类社会或明或暗的一些规则;意味着之后做事会衡量利弊而不再痛快率性。甚至越“懂事”越知道自己不懂的更多,行事开始谨慎,待人接物开始察颜观色。
那么究竟“懂事”好不好?让我选择,即使“懂事”给我带来痛苦,我也选择要“懂事”而非傻乐的快感。这让你的生命有了厚度与沉淀;这让你知道人世走一遭即是修炼,最高境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你会学会悲悯,你的眼光能穿透岁月与尘世;你会问自己,这事儿对不对?如果不对我该不该去做点什么改变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懂事后,难有那种不掺杂任何顾虑没心没肺的快乐了,只有那些经历过欣慰式的快乐,有相聚到悲伤的离别,有得到后的失去的依恋,也有一步之遥的长成功与弯路后的折返,现在的是经历过社会和生活洗礼后的笑,但依然是生命历程的美好[祈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我的观点里,懂事即懂人心,明事理。懂事的人总擅长察言观色,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使得我们很多事情喜欢藏在心里,担心找人倾诉让他人不快,久而久之,总显得心事重重,眉头紧锁,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更别谈真正快乐。
从小,懂事的我因为生活拮据,经常放学后挖草药去卖,赚的钱更是让大人存着,不舍得买零食吃,那时,看着别人家小孩吃着辣条,着实眼馋。为了让家人高兴,回家便做作业,期中期末考试总是拿着奖状回家。每次考砸了,心情便异常低落,因此每每考试前常紧张得睡不着觉。
长大后,不管是和家人、朋友、恋人或者同事相处,有些疑惑总憋在心里,很多分外事也喜欢揽在身上,长久下去,我总有操不完的心,忙不完的事。
随着年龄的变化,这些总导致我的身体吃不消,健康出现慢性问题。懂事,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它会让我们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谐家庭。但需要把握分寸,我也在不断反思自己,是否应该放下主观看法,心里有惑就平和沟通,借此增加彼此交流机会,更能促进彼此感情。而有些事,学会拒绝,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有主见,有原则的人,反而更能增加人格魅力,收获好的情谊。让懂事发挥它的作用,我们或许能发自感到内心的快乐。
上一篇:脾气大的小孩怎么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