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长平之战赵国因为粮食不够而不得不出战呢,列国都借不到粮食吗?
秦国,赵国,之战为什么长平之战赵国因为粮食不够而不得不出战呢,列国都借不到粮食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战国策.齐策》原文:
秦攻赵长平,齐、燕救之。秦计曰:“齐、燕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肯定是山穷水尽时,才想到要速战速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到长平之战时,为何赵国孤立无援,没有任何国家愿意施以援手,这就不得不提到秦国的一个骚操作,直接导致山东各国不会与赵国合纵对敌。
事情还要追溯到长平之战初期,秦将王龁率领大军攻陷上党郡,上党郡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军大将廉颇率领兵马在上党周围接应逃亡的百姓,遂于秦军成对峙之势,长平之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公元前260年四月,王龁率军主动对赵军发起进攻,接连三四阵都小胜赵军。在节节败退的的情况下,廉颇被迫退守丹河河谷以东,坚壁清野,死守不出,不给秦军任何可乘之机,秦赵两军再次陷入对峙。
赵孝成王眼见战事不利,取胜艰难,便想要与秦国议和。
此时大夫虞卿建议,若是秦国决议要攻打赵国,就算是前往议和,恐怕也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倒不如携带金银珠宝,拿出足够的好出,前往列国游说,说动列国与赵合纵,共抗秦军。
但赵孝成王明显脑子不够灵光,最终并没有采纳虞卿的建议,依然遣使入秦,与秦议和。
秦昭襄王闻赵国求援使者已到,不由得大喜,极为隆中的接待了赵国的使者,并且假意允诺与赵国议和,并且故意昭告天下,让列国都以为赵国已经与秦国握手言和。
而另一方面,秦昭襄王却偷偷调动大军,并以武安君白起为帅,直扑长平前线。赵孝成王没有办法,只能再派二十万援军抵达长平,继续与秦军对峙。
但此时秦赵已经议和的消息早就传遍天下,谁还愿意再继续官赵国的闲事?
那么在这种大环境下,赵军就只能独自面对秦军了。
而且就当时的军事强度来讲,一流的军事大国只有秦赵两国,各国不愿意援助赵国,未必就没有坐山观虎斗的心思,这也是导致赵国孤立无援的另一个诱因。毕竟长平之战赵国若胜,难保赵国不是下一个秦国在。
对于列国而言,赵强还是秦强,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秦赵两国的一次关键性大战,有关长平之战的赵国缺不缺粮、是不是因为缺粮才被迫出兵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清楚的解释,接下来本篇问答就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要搞清楚赵国缺粮的问题,我们就要看看长平之战一共持续了多久。《吕氏春秋·应言》中记录为:“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虽然《吕氏春秋》中的三年值得商榷,但是长平之战至少持续了两年。开始于《史记·六国年表》所载的“赵孝成王五年使廉颇拒于长平。”即公元前261年。长平之战决战于秦昭襄王四十七(前260年)年九月,彻底结束则要到前261年。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当时的历法,秦昭襄王四十七年九月后一月即四十八年十月,也算是跨越了一年。
持续了这么长的战争在战国时期是比较罕见的,当时一般的战争基本上都是一年左右,强大的秦国有为了征集粮草,国内粮食供应出现了困难。因此经历了数年战争且弱于秦国的赵国也是一定会缺粮的。
虽然在《赵世家》中并没有直接记录赵国缺粮的记载,但是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出赵国确实是缺粮的:一、在《田齐世家》中有:“赵无食,请粟於齐,齐不听。”赵国求粮于齐国的记录。
而另外的证据就是赵孝成王在赵军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拼命想要赵军主动出击与秦军作战,可以说就是因为赵国缺粮才导致赵军长平之战惨败。
当时各国也是不可能借粮给赵国的:首先齐国是明确拒绝的;韩国、魏国之前被秦军暴揍了一顿,此时也不敢借粮给赵国;燕国在战国后期一直和秦国的关系不错,自然也不会借粮给赵国,燕国更是在长平之战后给赵国背后插了一刀;另外最有可能借粮给赵国粮食的楚国,则因为距离过远且要经过其他国家,楚国运粮到赵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都别抢,我来答。
这里有一个错误逻辑:赵国是因为粮食不够才发动长平之战?这肯定是不对的,既然都没有粮食了,又怎么可能发动长平之战呢?
①赵国前期后勤保障充足
长平之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老将廉颇领导,赵国接收上党之后,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这个地方接应上党百姓。秦国果然派兵攻打赵国,赵军出师不利,出现了一定的损失。
王龁因伐赵。赵军战数不胜,亡一裨将、四尉——《资治通鉴》
所以这时候廉颇采取的是一个什么政策呢?就是坚壁清野,坚守不战,“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廉颇认为和秦军正面冲突取胜的机会很小。所以希望采取坚守不战的方式消耗秦国的物资,以便达到不战而退的目的。
而他背靠赵国,后勤保障可以说毫无问题,只要赵孝成王认可廉颇的战术方式,给予长平以充足的后勤保障。那么秦军自然就会因为后勤物资无法得到有效的供应,进而就会退兵。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去看,廉颇采取的这个策略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既保存了自己实力,避免和秦军无益的消耗,又能迫使秦军退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