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长平之战赵国因为粮食不够而不得不出战呢,列国都借不到粮食吗?
秦国,赵国,之战为什么长平之战赵国因为粮食不够而不得不出战呢,列国都借不到粮食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长平之战赵国因为粮食不够而不得不出战呢,列国都借不到粮食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平之战,赵国借不到粮是有很多复杂的原因的!
一、赵国对这场战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平之战,在赵国庙堂的认识里,就是一场争夺地盘的战争,压根就没意识到是一场关乎国运的大决战。所以,赵国从始至终都不怎么急迫。在向齐国求粮失败后,赵国也没有后续动作,更没有向其他诸侯国求粮。高层领导人的小日子照过,像平原君赵胜即使邯郸被围后生活依旧奢侈。
在准备与秦军决战时,也只是派了赵括领了二十万士兵去汇合前线二三十万部队,连像样的名将一个都没有。比如,乐毅、乐乘、田单都在国都待着;李牧、庞煖可能年纪还小;廉颇也被调回。
二、赵国外交的失败
秦国的战力,诸侯国都是畏惧的,哪怕是经历过赵武灵王改革后的赵国!所以赵国在与秦国决战的态度上就不是很坚决,派了使者与秦国和谈。在各路诸侯看来,秦赵都要和谈了,就不关他们的事,没必要瞎参合去得罪秦国。而派使者和谈的苦果也就出来了,诸侯国也没一个愿意帮忙,赵国只能独立苦撑。
客观来说,赵国的外交环境并不好!楚国离赵国太远,运粮需要很长时间。齐国怨恨赵国,特别是“五国伐齐”时,赵国是二号主力,差点把齐国给灭了。燕国和赵国是冤家,不背后捅刀就不错了。韩国畏惧秦国,估计也不积极帮赵国,毕竟长平之战的产生就是因为韩国怕秦国准备割上党给秦国。最后剩一个魏国,外交工作到位的话,魏国帮忙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像邯郸被围时魏国就出兵了。
三、诸侯国打算坐看秦赵两败俱伤
长平之战发生时,天下最强的三国排名是秦、赵、楚,东方的齐国因为在齐湣王时期被秦、燕、三晋五国联军打过,一直在搽拭伤口,实力还没恢复。秦赵两国百万大军决战绝对是诸侯国乐意看见的事。
国与国之间是讲究利益的。古人并不能像现代人一样跳出历史视角,说用赵国来制衡秦国!秦国的强大,诸侯国是清楚地,但认为并不是不能抵挡的。相比之下,赵国的突然壮大是诸侯国不愿看到的!除了楚国,赵国都有和其他五国接壤。没有一个诸侯国愿意看见自己的邻居比自己壮大,随时都可以抽出手来打自己。所以,诸侯国都希望秦赵两国打得两败俱伤,都不想帮忙。
赵武灵王改革之后的赵国有多强大呢?长平之战后,按《史记》的说法是损失四十五万人马,即使排除了上党的人口,赵国现役和民兵损失也得有三十多万。但是即使有这么大的损失了,王龁依旧打不下邯郸,还大败而回。燕国举国伐赵,结果也被廉颇率兵反推回燕国国都,割地求和才令赵国罢兵,之后燕国又遭李牧、庞煖的相继吊打。此外李牧还围杀匈奴十余万(李牧麾下兵力估计也得有二十万吧),在肥之战、番吾之战两次大败秦军。这么强大的实力,其他国家不帮忙,试图削弱赵国也是很有可能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咱们回答问题可以参考正史
长平之战的境况
根据《史记》记录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长平之战的起因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克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将韩国拦腰截为两段。消息传来,韩国上下一片恐慌,赶忙遣使入秦,进献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向秦求和。
然而,韩国的上党太守却不愿献地入秦,而是做出了献上党之地于赵的选择。他的用意十分清楚,即转移秦军锋芒,促成赵、韩携手,联合抵御秦国。赵国对这一问题的利害关系也十分清楚,知道一旦接收上党地区,便会引来秦国的进攻,权衡再三,赵国最终还是决定接收这一地区。
秦国果然派王龁率军进攻上党,赵国派名将廉颇屯兵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拒敌。
为什么用赵括替代廉颇?
廉颇深知秦军勇悍善战,遂采取了占据有利地势,坚壁防守,以消耗敌军的方略,一连坚持数载。实力强而急于一战的王龁却一筹莫展,始终不能前进一步。战争进行了三年,秦国的经济已不堪重负,而赵国面对庞大的军事开支也渐渐吃不消,曾经向齐国请求粮食支援,齐国因惧怕秦国而予以拒绝。
因此,赵、秦两国都对这种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双方都谋求速战以求摆脱困境。赵孝成王急于结束战争,曾数次派使者催促廉颇进攻,但廉颇却不为所动。
相比而言,秦国的策略要高明一些,一方面他们借赵国使者到秦国议和的机会,故意殷勤招待,向各国制造秦、赵和解的假象,使赵国在外交上丧失了与各国“合纵”的机会,陷于被动和孤立。另一方面,又采用离间计,派人携带财宝前往赵都邯郸收买赵王的左右权臣,挑拨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四处散布流言,说廉颇固守防御,是出于投降秦军的目的,而秦军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秦国终于借赵王之手,把廉颇从赵军主将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并使赵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谏阻,坚决任命赵括为赵军主将。
为什么借不到粮食?
不是没借过粮食,而是泰秦国自采用范雎的“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发挥了作用。用匈奴牵制了李牧,与赵国想邻的齐因被拉拢,根本不借粮食给赵,燕国一直与赵有世仇。而韩国、魏国更不敢得罪秦国,楚国离赵太远,即使借粮,因为中途遥远,运输成本太高,也无法解决,况且已经打了3年。亏空得多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