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湘妃(历史人物)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二女,二妃,意象湘妃(历史人物)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虽同以湘妃为主题,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各时间段之间的诗作也有着各自的特征。
唐以前有十二首,除《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两首历代注家极多之外,其他十首却不太容易为大家所发觉,注者则更为稀少,且《二女歌》《有虞二妃颂》《江妃二女诗》,在《湘妃诗选》以前的文学作品中并未以诗的形式单独出现过,然这非但不能削减其在湘妃诗中的地位,更凸显出了他们的特殊性。《二女歌》出自洪兴祖《楚辞补注・天问章》所引古本《列女传》,原文中这段是二妃与帝舜的对话。清石玉昆《小五义》第二十二回中提及湘妃的这段故事时,作者描写道:“(舜)正无可奈何,忽闻二女在廪下作歌道”、“二女在上面看见,因抚井作歌道。”石玉昆认为文中的那两段话是当时二妃唱出来的,注者也同意这种理解。古代的诗歌都是可以唱和的,那么二女的唱词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诗歌形式。同时它也符合诗体的一般要求,结构较为工整并且有韵,于是注者将其拟题为《二女歌》,本诗是史料记载中由二女本人创作的唯一一首诗歌,也是至今流传最早的湘妃诗作。《有虞二妃颂》、《江妃二女诗》分别选自刘向的作品《列女传》、《列仙传》,二首结构相近,《有虞二妃颂》本为《列女传・母仪传・有虞二妃》的篇末“颂”,也因其符合诗体要求,且与二妃相关,故遴选进来。张衡的《四愁诗》前人多未指出其所思者究竟为谁,其中的第二首注者以“桂林”、“湘水深”为突破口,认为其所思美人为湘妃,将其作为汉代吟咏二妃诗的代表。阮籍的《咏怀之二》所写的是刘向《列仙传》中江妃二女的故事。左芬、庾阐的二首题名为“赞”,左芬是直赞二妃其人,庾阐则是二妃的像赞。古本《列女传》有图有颂,绘有二妃的画像,画像与传文同时传播,或在书中,或在画屏上,供后人警示。二首因其整齐、简洁、有韵,所以被遴选进来。沈约、王僧孺、吴均的三首均为南朝梁代的作品,其形式更趋成熟而与唐代相近。
较之唐前十二首,以叙事为主,直接以湘妃或湘妃故事为创作对象而言,唐及以后的诗创作则转向了抒情,以湘妃意象或以与湘妃相关意象为写作内容,且所咏对象都是已成湘水之神的湘妃。
唐代为吟咏湘妃的高潮,其诗歌作品最多。唐诗多以斑竹泪或湘妃祠为兴感缘由,把湘妃作为独立的文学抒写对象,并不多将湘妃与帝舜同时提及,或只是由湘妃意象而说及帝舜,以竹上之斑斑泪痕,及鼓瑟之湘灵表现二妃对帝舜的深切思念,使得诗文意境凄美而婉转哀怨。这种区别可以从以下诗歌中明显的感受出来这两个时段的差别来:唐前娥皇、女英自己所唱的《二女歌》,记叙了二妃帮助帝舜逃脱危险的故事经过,体现其机智聪颖;刘向的《有虞二妃颂》,简要的概述了二妃的一生,体现其贤良淑德;阮籍的《咏怀》诗,则讲述江妃二女与郑交甫的故事。它们均以叙事形式为主要表现手法,这与唐后的诗篇表现为以抒情或托物言志为主的手法则形成了鲜明对照。
诗选中宋代诗词并举,宋元明诗篇总体数量不多,但较之唐代诗作而言,这段时期的诗歌意象开始有所转化,他们或从前人诗词中提取,或是另辟新径,这便使得诗文的意象更为丰富、宽泛,而诗文内容不似唐代晓畅。
清代诗歌的一大趋向就是以“湘竹”、“斑管”、“斑竹岩”、“湘妃祠”等单个相关意象为题,特别是以“斑管”为意象的诗文,多用书法名词及书法术语。
湘妃诗作虽未受前人太多关注,但其总体风格凄婉、哀怨,诗文精巧、雅致,内容通俗、晓畅,相信渐渐定能为后人所更多的接受。
着作《孟子》等,都有对其故事的直接记录。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