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马铃薯得了黑痣病,如何有效防治?
马铃薯,黑痣,土壤马铃薯得了黑痣病,如何有效防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马铃薯黑痣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一般多年重茬田容易发病,气候条件是病害发生的主导因素,适温高湿下容易发病,另外种薯不消毒也是发病重的原因。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黑痣病发生较为普遍,可引起马铃薯减产15%左右,影响马铃薯的品质。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如何科学防治黑痣病?
首先,要掌握马铃薯黑痣病的症状识别:马铃薯黑痣病主要危害幼芽、茎基部、块茎。
①幼芽发病,马铃薯播种后,因播种过晚或过早,气温、湿度适宜,导致马铃薯从萌芽时就发病,有的种薯腐烂,幼芽发病出现芽腐,地里表现为缺苗。
②幼苗染病,下部叶片会发黄,茎基部可见褐色凹陷斑,大小1-6厘米不等,病斑表面有灰色菌丝层,形状大小各异,严重时幼苗出现立枯或萎焉。
③在成熟的块茎上发病,可见大小形状不规则的、坚硬的、土壤颗粒状的黑褐色或暗褐色的菌核,不容易冲洗掉,有的块茎因侵染而出现皲裂、锈斑、变绿或末端坏死等。
④被黑痣病侵染的植株其叶片会出现顶端萎焉,或向上卷曲并褪绿;受害植株的根部,根系的根条少,严重时根系上也会出现黑褐色或暗褐色的菌核。
第二,掌握黑痣病的发病规律,便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控,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①病害可通过土壤、种薯作为载体进行传播,多年重茬种植的地块容易导致黑痣病的病菌在土壤中积累,种薯是引发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因素,导致轮作地块也出现黑痣病重发的现象。
②气候因素,病菌可在7-39℃的环境下生长,一般适温、高湿条件下有利于病菌的侵染。播种过早或过晚,或雨天耕地播种,土壤湿度大,均可能不利于幼苗萌发和出土。
③管理不当,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田块排水不良,导致土壤湿度大,均有可能加重黑痣病的发生。
第三,根据黑痣病发病症状及发病的规律,单独采取化学防治,难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因此生产上多采取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性措施,制订一套科学防治技术方法:
①避免多年重茬种植,可安排与玉米、小麦、白菜等农作物轮作,严重发病的田块实行轮作3年以上。
②科学选择种薯并消毒,可选择脱毒种薯,若选择留种,宜从未发病的田块留种,播种前选用药剂拌种,可选用50克菌丹100-150克加中生菌素20克加2.5公斤滑石粉拌匀后干拌150公斤种薯,也可用噻呋酰胺、咯菌腈等药拌种。
③适时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播种时间,可采取地膜覆盖。
④加强田间管理,包括科学管理马铃薯田间水肥,同时加强病情检测,发现少量被侵染的病株应及时拔除,在病穴处撒生石灰消毒。
⑤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苯甲·嘧菌酯、噻呋酰胺等防治,根据病害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再用药。可结合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等病虫害发生情况,加入对黑痣病有预防作用的药剂,从而达到提前预防的效果。
⑥生物防治:可使用木霉菌(康宁木霉、钩状木霉)、荧光假单胞杆菌和一些放线菌防治马铃薯黑痣病,具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其优点是环保,缺点是见效慢。
云众地服务宗旨: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马铃薯黑痣病又称“黑色粗皮病、茎溃疡病”,是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现为在马铃薯表皮上形成黑色或暗褐色的斑块,即黑痣病菌核。那么马铃薯得了黑痣病怎么办?怎样防治马铃薯黑痣病?
马铃薯黑痣病发病症状与危害
黑痣病可危害马铃薯的幼芽、茎基部及块茎。芽块播种到田里出芽后,幼芽顶部出现褐色病斑,使生长点坏死,不再继续生长。因输导组织受阻,其叶片则逐渐枯黄卷曲,植株易倒死亡,此时常在土表部位再生气根,产出黄豆大的气生块茎。地下块茎发病多以芽眼为中心,生成褐色病斑,影响出苗率,造成苗不全、不齐、细弱等现象。
在苗期主要感染地下茎,出现指印形状或环剥的褐色病斑,地上植株矮小和顶部丛生;严重时可造成植株立枯、顶端萎蔫。茎秆上发病先在近地面处产生红褐色长形病斑,后渐扩大,茎基全周变黑表皮腐烂。病原物的有性阶段发生在近地表的地上茎的表面,往往产生灰白色菌丝层,其上形成担孢子;茎表面呈粉状,容易被擦掉,粉状下面的茎组织正常。匍匐茎感病,为淡红褐色病斑,匍匐茎顶端不再膨大,不能形成薯块;感病轻者可长成薯块,但非常小。也可引起匍匐茎乱长,影响结薯,或结薯畸形。受侵染的植株,根量减少,形成稀少的根条。成熟的块茎感病时,在其表面形成大小形状不规则的、坚硬的、土壤颗粒状的黑褐色或暗褐色的菌核,不易冲洗掉,而菌核下边的组织完好,也有的块茎因受侵染而造成破裂、锈斑以及末端坏死、薯块龟裂、变绿、畸形等现象。
马铃薯黑痣病防治攻略
农业防治
1.轮作倒茬。与玉米、荞麦、豆类等作物进行3年以上倒茬。
2.选择良种。选择的表面无黑色菌核的种薯。
3.选择地块,推广垄作。
4.播种要选择适时晚播、适当浅播,缩短出苗时间,减少幼苗与土壤中病原菌的接触,降低病菌侵害几率。
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2.5公斤滑石粉兑匀后干拌150公斤种薯,或咯菌腈25毫升/升·精甲霜37.5毫升/升60~65毫升+水7~8公斤拌种100公斤。
2.沟施处理是在播种时亩用25%嘧菌酯悬浮剂50克或23%噻呋酰胺悬浮剂40克兑水40公斤处理播种沟。
3.叶面喷雾选在发病初期每亩用23%噻呋酰胺悬浮剂30克或40%氟啶胺·异菌脲悬浮剂50克、20%甲基立枯磷乳油50~80毫升兑水4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
生物防治
以木霉菌(Trichoderma)和双核丝核菌(Rhizoctonia)进行生物防治,可减轻此病害。
随着马铃薯产业的日益发展壮大,马铃薯频繁调种引种,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重茬迎茬导致马铃薯黑痣病逐年加重,生产中迫切需要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化学药剂。从已有的报道及笔者进行的药剂筛选结果来看,苯醚甲环唑、戊菌隆及其与福美双的混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咯菌腈、甲基立枯磷等药剂对黑痣病有较好的防效。
上一篇:青花菜春季如何栽培才能获得高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