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你们当地过年有什么习俗?
习俗,春节,腊月在你们当地过年有什么习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安徽春节习俗二、“元宝”放在门槛上
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在肥西、六安一带被当地百姓演绎得活灵活现。
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后,“守岁”的人们都关上了大门。当地风俗是,关上大门后就不能再开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门也不行,一直到年初一早上,烧上香,燃了烛,再开门放炮。在这段时间内,当地一些好事者将平时用黄土捏成的、与真元宝大小形状一样的假元宝放到大门的门槛上。年初一早上,主人把门打开的一刹那,“元宝”骨碌碌地滚了进来,该户主人见到“元宝”心花怒放,将这个“元宝”恭恭敬敬地放到香案上,前来拜年的人都要说上几句吉祥祝福的话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年三十吃饺子,吃团圆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除夕晚上一家人包饺子,初一一大早起来(切记不能扫地,因为会把财运扫出去)煮饺子吃(老人要先吃),然后满大街的去拜年,中午吃丰盛的炒菜,下午就是就是怎么玩的时间到了,打打麻将,斗个地主,炸会儿金花,一天就完了[呲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快过年了,每地都有习俗。有句俗语是;三里不同言,五里不同俗。不管在那里都有当地风俗。其实汉族习俗都差不多。都要放鞭炮,沾对联,请家神,拜年,大扫除等。
我们这里也过二十就要蒸馒头,花糕,供养,刺猬,燕子,小鱼。放到家里不同地方作为供品。二十三是小年送财神上天。准备粘糖,草料,用高粱杆折个马供财神爷上天回报民间情况。过了小年都要把家里大扫除,里里外外打扫干净。
年三十早上粘对联挂灯笼。家家户户红光一片,焕然一新。三十傍晚时分去上坟,给父母或爷爷奶奶烧些纸钱。放鞭些炮坟前摆些点心水果。对他们说过年了,回家过年了。到了晚上是吃团圆饭的时候,找几个关系好的和全家人在一起吃个饭喝点小酒,唠唠家常。庆祝新的一年。
第二天(初一)早上起午静一般都是四五点起床。洗漱换新衣出去给父母长辈们磕头拜年。初二妻子回娘家。初三走亲戚拜年。初四女儿回门(这里指的中年人上有父母下有出嫁女儿)。初五是破五这一天要崩粪堆祭姜子牙妻子。在往后就是走亲戚串朋友。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点烟火,放鞭炮。民间歌舞广场舞,挂红灯猜灯谜,踩高跷,跑旱船,骑木驴等。都是挺好看的,给春节带来了热闹气氛。在这些习俗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是我们这里风俗。和你们那里一样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我们这里包含了,中泰、老余杭、闲林、仓前、五常还有临安青山,过年丰收有,1.杀年猪或羊2.打年糕3.有做冻米糕,红薯干,烘香豆3.还有做白米酒4走亲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讲是最重视的一个节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过春节的习俗。这些习俗伴随着中国人走过一年又一年,其中有很多的习俗消亡了,也有很多新的习俗诞生了,在这样的演变中形成了中国最具传统特色的春节民俗文化。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俗称腊八节)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俗称灶王节),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这两天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风俗特色。祭灶王神。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即为春节开始的第一天,一定要拜祭灶王神。相传灶王神是掌管天下收成的神,之所以要拜祭他,主要是祈求五谷丰登,能有好的日子过。此外在这一天还要打囤。就是用面粉在地上(一般是存放粮食的地方)画出一个或数个圆形,就像是囤的样子。囤——在农村是存放粮食的主要工具。这一习俗的形成主要的主要原因是在过去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人们祈求神明对庄稼的保护。打囤的主要目的是祈求庄稼能有个好的收成,能够把自己家的囤都装满。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上古的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民间的说法是这样的: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子,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和影壁中。倒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