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农历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为什么能排到几千年后?
历法,农历,中国中国农历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为什么能排到几千年后?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农历是阴阳合历,是观察月亮和太阳运行规律制作出来的。只要有了计算公式,几万年、几十万年后,春节那一天,八月十五那一天,都能瞬间算出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位叫万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时候,因为太阳晒得太热,坐在树荫下休息。突然,地上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回家之后,他就用了几天几夜设计出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可是,当天阴有雨或有雾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太阳,而影响了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气时常不测,也使他很苦恼。万年听说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国君,对祖乙讲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从古代起,每个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时,以冬至月为正月,按干支记年法是第一个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后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后一月,汉朝定立太初历,以后每朝虽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间不再改变,始终以正月为新年,但“子”月仍然维持在11月。
每位皇帝即位时,要改年号纪年,有时兴之所至随时改年号,但从明朝开始,皇帝在位时不再改年号,但新皇帝即位时仍然要改,这种纪年法的缺陷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如“同治14年”就是“光绪元年”,因为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
而中国其他民族有自己的节日,如苗族四月八,壮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中国农历为依据。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新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盂兰盆节、中秋节等都是以农历为依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在使用的中国农历是德国人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编制的。
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的中文名字叫汤若望,他1592年生于德国科隆,1619年到澳门,1622年以传教士身份进入中国,经徐光启推荐为气象局官员。
在编制历法的的同时,汤若望也将欧洲的科学与文明介绍到中国,时在明朝崇祯年间。
明崇祯帝委托汤若望编制历法。清人入关后,汤若望依旧被重用,1644年他编制的历法被朝廷正式颁布使用,叫做《时宪历》,他本人也因此官至一品大员。
遗憾的是,功劳巨大的汤若望遭到朝中奸臣嫉恨和诬告,汤若望被判凌迟处决。预备行刑时,突然爆发地震,中国朝廷害怕了,赶紧释放了汤若望。
中国并不是没有老黄历,但都不准确,常常错乱,汤若望的《时宪历》经过实践检验,终获最后胜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农历历法的发明者: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明朝末年,因为依前元郭守敬所定历法预测日月食连连失误,所以明廷只好重订历法。这时候西方传教士已经和中土有所接触,初步了解欧洲天文学成就,且已经受洗为基督徒的明代天文学家徐光启,就建议请西洋人协助修历。
1623年1月25日,汤若望到达北京。到达北京后,汤若望仿效当年的利玛窦,将他从欧洲带来的数理天算书籍列好目录,呈送朝廷。又将带来的科学仪器在住所内一一陈列,请中国官员们前来参观。汤若望以他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得到朝廷官员们的赏识。他到北京不久,就成功地预测了1623年10月8日出现的月食。1624年9月,他又准确地预测了月食。
公元644年(清朝顺治元年),清军进入北京,明亡。汤若望以其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护,受命继续修正历法。后来,汤若望对卷帙庞杂的《崇祯历书》进行删繁去芜,整理修改,增补内容,使之更为精练划一。
1645年12月,汤若望将这部100卷的《西洋新法历书》进呈清朝,刊刻印行,通行全国,从此成为每年编制历书和各种天文推步的依据,直到现在也是中国编制农历的基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活了几十年,发现中国的农历才是最对应中国气候,尤其是二十四节气,奇准无比
上一篇:王者荣耀:玩家建议修改铭文系统,将原始一级铭文属性提升,你觉得是在保护玩家利益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