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闻”这个和耳朵有关的字什么时候和鼻子扯上关系了?你怎么理解?
听觉,嗅觉,表示“闻”这个和耳朵有关的字什么时候和鼻子扯上关系了?你怎么理解?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闻”这个和耳朵有关的字什么时候和鼻子扯上关系了?你怎么理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华文化甭较真,古来汉字底蕴深,鼻子嗅出香与臭,耳目能得新旧闻。
闻~动词名词,许慎之《说文解字》中详实得很。现代汉语中加杂许多谐音及泊来语,别究竟也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修佛若修到六根明利,你的六根(眼、耳、
鼻、舌、身、意)是可以互用的,即耳朵可
替鼻子去闻,可替眼睛去观,其他诸根都
有如是神通妙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七窍相通,闻则可二讲:一嗅味,二听声音可辩气息。并不矛盾,我在诊病的四诊闻中就有记载:味热而稍腐,音浮响而中气怯。(后音无力),这就是国学底子差,古典全朦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闻与鼻子有关,时间非常早,春秋时就有了。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来自春秋后期的孔子言论。
另,中医看病的“望闻问切”中的闻,包含听和嗅两部分,听其呼吸咳喘声,嗅其口臭体臭,以此断病。
很多人一定会奇怪,闻者,听也。何来嗅解?一定有什么典故,才会作嗅解。这都是一种错觉,其实闻字,本身就包含了嗅。这是由生活逻辑而来。
从字面解,闻,门里有耳,在门内听。你呆在家里,邻家小伙伴来找你,并不进门,而是老远喊你:狗蛋,我们去偷菜!你人在家里,就知道有人找你,凭的是耳朵听。
但更多的时候,听与嗅是同步的。比如你听门外有人喊:油炸臭豆腐哩!真的假的?你用鼻子一闻:yes!第二天,你鼻子闻到臭豆腐的味道,但没听到喊声,但你一样知道那小贩又来了。听也可断,嗅亦可断,你觉得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吗?
所以,闻亦作嗅,主要来自于生活逻辑。
闻不仅可作嗅解,还可作看解!同样来自于生活逻辑。就以网传的军阀张宗昌的即兴诗为例:忽闻天上一火镰,好似玉皇要抽烟。如若玉皇不抽烟,何来又是一火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闻,本身就是听的意思,如闻听此言,心中欢喜!引申意为鼻子闻见了香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汉字(古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很多文字都可以通过结构组合去理解其所表达的意思,如题目中的“闻”,外面一个“门”里面一个“耳”,很容易让人到“一个人站在门外听”的画面,而“闻”字在古代最主要的意思也正是“听”,即和耳朵有关的听觉动词,例如:
“闻城鼓声而伍后上署者断”——《墨子·号令第七十》
“我闻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尚书·泰誓中》
但在今天,虽然“闻”依然具有“听”的意思,例如“听闻”、“见闻”、“百闻不如一见”,但多用于书面用语,且多是自古流传而来的词组用法,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习惯用“听”来表示“听觉义”,用“闻”来表示“嗅觉义”。那么,为什么古代表示听觉的“闻”,在现代却用来表示嗅觉了呢?
既是听觉,也是嗅觉的“闻”
事实上,在古代汉语中,“闻”字既可以表示听觉义,也可以表示嗅觉义,但以听觉义为主。
表示听觉义的:
“汉王怨眛,闻其在楚,诏楚捕眛”——《史记·淮阴侯列传》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左传·桓公二年》
表示嗅觉义的:
“龚王架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吕氏春秋・权勋》
“庶群自酒,腥闻在上”——《尚书·酒浩》
除了“闻”可以表示听觉义外,“听”字早在先秦时期也已出现,同样用来表示听觉义,但“闻”侧重于结果,“听”侧重于动作。例如: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郑子产晨出,过东匠之阁,闻妇人之哭,抚其御之手而听之”——《韩非子·难三》
由于“闻”侧重结果,又衍生出了听闻,知闻等表示“知道”的意思,进而又衍生出了“声望”、“名望”的含义。例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下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里的“闻”就表示“名望”。
上一篇:如何成为成功人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