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真的有打更这个行业吗?
更夫,时间,古代古代真的有打更这个行业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报酬高不高,有没有恢复的可能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的老家是河北沧州的。记忆中“打更人”都说是打更(读音:经)的。
在我的记忆里,临近解放时,村里有一孤寡老人,每年入冬后都要为全村打更。村里人给他点粮食,即是工钱也有救济的意思。解放初期有民兵巡逻,打更人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打更人的工具是“梆子”和“提灯”。“梆子”和走街卖豆腐的差不多。“提灯”俗称“气死风”,是煤油灯上面带玻璃罩的一种灯。过去船家夜间经常挂在桅杆上,又叫桅灯。
打更是为了报时辰 ,但是在农村,更多是防火防盗。因为冬天农民没什么事干,时间观念不强。倒是场院储存的烧柴和喂牲口的饲草最怕失火。打更人的梆子声响,对小偷也是警钟。
有人问一更是多少时间,大概是两小时。晚8~10点为一更 ;10~12点为二更;12~2点为三更,三更最活跃,拧门撬锁的,翻墙偷情的都在三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那些花儿,在记忆的深处悄悄绽放,那些面孔,在心灵某个角落渐渐清晰,那些岁月,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沉淀,欢迎阅读小编带来的新一期趣文,您一如既往的支持是小编更新最大的动力。
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它是人们做事的规范,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如果没有时间概念,人们的日常生活将会被打乱。现代社会,人们计量时间的仪器有很多,并且还是非常的准确。人们按着时间做事情,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吃饭,什么时间上班,这都是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试想一下,如果你没有了计时器,你的生活将会怎样?
古代记录时间的工具有日晷,可是这只能在阳光下记录,它需要影子来确定时间。那么晚上时没有阳光,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呢?这就诞生了一个职业——更夫,就是打更人。什么是打更人?手里拿着锣鼓,晚上在路上敲锣报时,并且还经常说一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他们在晚上就是报时打更的,为人们提供准备的时间。
我们常说半夜三更,那么什么时间是三更呢?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对应现在的二十四小时,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戌时”是一更,是晚上七点到九点;“亥时”是二更,是晚上九点到十一点;“子时”是三更,是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半夜三更;“丑时”是四更,一点到三点;“寅时”是五更,三点到五点。
晚上到凌晨,更夫需要打五个更,为人们报时。除了报时之外,更夫还有很多的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就是放火和防盗。他们经常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就是为了防火,并且一旦发现火苗,就会迅速的采取措施,通知人们将火苗熄灭。古代的社会治安不好,这就体现出更夫的重要性了。
小偷一般是在晚上行动的,因为别人看不见他。更夫在打更的时候往往就会担任保安巡逻一职,发现可疑的人员,立马通知众人,起到了防盗的措施。如果古代没有人打更那么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首先不知道时间,其次不能防火防盗,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证。打更人的这三点作用必须牢记,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地方上条件充足的话,每晚打更的人会是两个人,这样也不寂寞,还能说个话,如果条件艰苦的话,晚上就是一个人,不过他们身上的责任重大,打更巡夜的时候是非常的认真。别看打更很随意,但是其背后的意义却是非常的重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汉时期巫蛊之术盛行,汉代虽曾一度明令禁止,但这种害人之术仍时有发生。一般认为,打更这个行业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打更最早的时候其功能并不是为了防火、防盗兼报时。
那时的打更只有社会地位崇高的巫师才能行使,其主要作用是为了驱鬼。打更是从原始巫术演变而来,而打更所用的竹梆子和锣,最初就是进行驱鬼仪式所使用的工具之一,打更行业在古代是真实存在的。
从巫术发展至职业“打更”的演变过程
有一种观点认为,打更并非从巫术中的驱鬼直接一步演变成一种报时的职业,二者之间应该还有一个或两个的过渡过程。同时,打更能在日后成为一种职业,更多的应该是与古代战事频繁时期有所关联。
特别是在东汉末年,由于诸侯割据,敌对的双方为防止对方入侵或在夜间实施偷袭行动,特意在军营中安置 “更夫” 在夜间巡视,当发现敌情时能够第一时间提前作出警示。因此,这时的打更只能是作为一种预警的方式而存在。
从军营中走出来的打更,是先走向民间还是皇宫?这在历史上并无具体明确的记载。但若从古代城市中的“更夫”的工作活动范围,即能够在夜间游走于大街小巷报时来看,至少这个职业在城市中是由官方统一管理的。
如果打更这一职业可以任由民间安排的话,各家均可聘请更夫,一到夜间穿戴各种样式各异服装、道具的 “更夫” 出现时,那么整个城市夜间都将乱套。因此,城市中的打更职业必定是由官方统一设置和管理。
打更职业与古代的两种制度有关
一、宵禁制度
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宵禁制度”。据《周礼·秋官司寇》记载,秦汉时期已有“司寤氏”一职,“掌夜时,以星分夜,以诏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游者”。而《史记·秦始皇本纪》、《李将军列传》等更有明确的事例。如《三国志·魏书》“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到了唐代,对于宵禁更为严厉。除了《唐律》还有专门的《宫卫令》对于宵禁及打更的程序都作出具体规定。据《唐书百官志》记载: “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街使以骑卒循行;五更二点,鼓自内发,坊市门皆启。”
上一篇:实况2020右边后卫谁好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