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保护和抢救古代建筑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古建筑,建筑,文化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保护和抢救古代建筑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裴晓锋,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一种记忆的方式,承载着国人向往美好生活的梦想。保护和抢救古建筑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现实的角度都有它的重大意义。人们一般意义上的古建筑仅仅是指列入国家保护范围的文物古建筑,我觉得民间的有特色的古建筑才更应该保护。我就从古建筑的今天、过去和未来做一下说明。
古建筑的现实是什么
对于国家已经列入保护范围的古建筑受到国家高度关注,也都采取了必要的、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护比较到位。但对留存于民间的大量古建筑现状又是如何呢?情况不容乐观,我们来看看,一是随着农村人口流失,分布在农村街边巷尾的庙宇、祠堂、牌坊、戏楼、水磨坊、老宅子等古建筑古建无人看管,加之长期受风吹雨淋等自然破坏,荒废倒塌严重。二是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拆旧修新比较普遍。大部分古建筑所有权归村民个人所有,大量民间古建筑被村民私自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建筑形式单一的楼房。三是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原来坐落于繁华闹市地段的古建筑被高楼包围,街道变窄,路面泥泞,消防车辆不能通行,加之古建周边人口稠密,古建筑安全得不到保障。 四是对于没有被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而言,数量众多、规格不一的庙堂殿宇的保护备受民间信徒的重视,但是面对大体量的庙宇建筑,受保护经费和维修技术双重因素的限制,维修过于表面化、粗浅化。甚至有些维修工程使用了水泥、钢筋等现代建筑材料,破坏了古建筑原有的风貌。五是专业保护力量不足,遗产保护理论研究、技术人才的培养仍旧欠缺,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仍旧路漫漫。
古建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古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传承文化的代表,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符号”,它们见证了千年历史的沧桑,其内在的文化内涵是无法被替代的。古建筑是民族的信仰。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东方艺术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独立于西方建筑体系,更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建筑特色,形成了东方古典建筑体系。它同时也是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和信仰。古建筑是历史的例证。古代建筑和其他物质文化遗存一样,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古建筑可以印证许多关于我们先祖生存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古建筑是创作的借鉴。 古建筑的艺术和技术成就,对现代建筑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启迪和示范作用。
正因为如此,这也是我们保护和抢救古建筑的意义所在。
古建筑保护需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古建筑的保护现状和古建筑保护的意义,我想,我们更多的是该关注如何去保护古建筑,而不是纠结于保护古建筑的意义。我个人认为:
一是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保护和传承先人留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列入国家文物保护的古建筑,要针对“保存现状”,“恢复原状”等争论,重视保护理论以及理念的重要性,基础性。通过严谨的分析,不断的试验,来丰富、完善古建筑保护和究的理念。只有理念的完善才能更合理科学的进行文物保护和研究。
二是为列入文物保护的、有代表性的大型古建筑,逐步列入保护范围,一并保护、抢救。
三是对农村、城市等典型的古建筑,要纳入规划。全民参与,共同保护,要恢复其固有的原始感觉,积极保护古建筑所处的环境,保护历史街区,还古建筑遗产一个原貌,一个固有的原始风格、原有的历史价值等。既注重古老建筑的传承和保护,又体现新农村建设的特色,逐步打造古老与现代文明相统一、保护与开发相统一的和谐人居环境,这也是保护的重点。
结语
古建筑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古建筑浓缩了建筑、艺术、科技及美学价值,对于现代社会,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意义。毕竟列为文物的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包括农村的各种家用古建筑,总有一天会消亡,但如果我们现在重视起来,把古建筑的技艺和艺术渗透到我们今天的建筑理念中,作为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古建筑才是能够传承得更久远的一个代表符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传承我们的文化传统,展现我们丰富多彩的地区、民族、时代不同的文化特色。每一栋古建筑,每一段古街区都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也许我们一时研究不够透彻,但只有保护下来才有继续研究传承的机会。切忌再干拆真文物,盖个假文物的蠢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表现了过去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因为,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的实物,古建筑是究历史的实物例证,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古建筑还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
下面,以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文庙为例加以介绍。
莘县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系旧时祭祀孔子的场所(莘县文庙在莘县商业街东段路北)。成化、弘治、崇祯和清乾隆年间曾数次重修。2003年,文庙落架大修。2006年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系旧时祭祀孔子的地方,因为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所以各地孔庙一般习称“文庙”。
文庙内现仍保留下数块古代石碑,主要有雍正九年《圣训碑》、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现存主要建筑大成殿座北朝南,筑在高45厘米的台基上,文庙占地面积2439平方米,大成殿建台基上,面阔五间,东西阔19米;进深三间,南北长11.8米 ,单檐歇山顶。殿内的檐柱、前金柱、后金柱的直径均很硕大,金柱高4.4米,前后金柱上搁置着七架梁、五架梁、三架梁。单檐歇山顶,砖墙、歇山、琉璃瓦,重梁叠架,飞檐斗拱。殿前古柏参天,古槐繁茂,古藤盘柏,庄严肃穆。均为有数百年树龄,木柱和梁架风格古朴,使得文庙显得庄严和肃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