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上有哪些常败将军?他们是怎样演义“逢战必败”的?
匈奴,败将,蒋介石历史上有哪些常败将军?他们是怎样演义“逢战必败”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李广利一生大小战役无数,却没有拿得出台面的战役,他的每场战役要么是以失败告终,要么是以两败俱伤的方式结束,称其为常败将军也不为过。
二、东汉末年的黄祖
黄祖,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旗下将领,任职江夏太守。在江夏,黄氏一族是非常著名的士人家族,黄祖虽出身名门望族,但是很可惜他却不会打仗,每战必败。
(1)连败于孙坚
一战败于孙坚
初平二年(191年)四月,袁术派东吴孙坚征讨荆州牧刘表。刘表派黄祖迎战,黄祖在荆州的樊城、邓县之间与孙坚展开大战。结果黄祖不敌,一路溃败。孙坚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兵临襄阳城下。
二战再败于孙坚
刘表高挂免战牌,暗中派黄祖乘夜出城调集兵力。黄祖带兵归来,再次与孙坚交手大战,结果是大败逃走,被孙坚追赶到岘山去了。
黄祖两次败于孙坚之手,可见他在打仗方面确实不行,接连败在一人之手。
(2)屯兵沙羡,屡败东吴之手
黄祖领兵驻防在沙羡之后,多次抵御来自江东的孙氏军队的进攻,在建安四年(199年)、建安八年(203年)、建安九年(204年)、建安十一年(206年)、建安十二年(207年),黄祖与东吴孙氏军队交战五次,几乎每战都落下风,可以说是屡战屡败。
(3)兵败孙权,身死甘宁之手
建安十三年(208年),东吴孙权再次派遣大军讨伐黄祖。
黄祖留守江夏,派部将张硕为先锋抵御孙权大军,不料张硕被东吴凌统所杀,旗下水兵尽数被擒。黄祖当即命陈就率两艘蒙冲舰守沔口,周瑜命凌统、董袭率100人敢死队切断两艘蒙冲舰的联系,吕蒙在近战中格杀陈就。黄祖见大势已去,便逃离江夏,在逃跑时被人杀害。
黄祖的一生都是在与东吴交战,打了很多场仗,但场场均失败,面对东吴这个对手,他是节节败退,在最后一战中,战败身死,可悲。
三、明朝的李景隆
李景隆,明朝将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将门之后。李景隆早年就承袭曹国公之位,经常奉旨出京训练军队,之后协助建文帝进行削藩。按理说,这样的一个将才,应该是很会打仗的,然而,李景隆和燕王朱棣展开的几场战役均以失败告终,最后甚至开城投降,一手葬送了建文帝的江山。
(1)首次北伐失败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随后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大败长兴侯耿炳文大军。八月,建文帝任命李景隆为北伐大将军,让他率领五十万大军抵御燕王朱棣。九月,李景隆率军围困北平,攻打北平九门。燕王儿子朱高炽率军坚守。李景隆久攻不下,只得撤兵。
十一月,朱棣回师北平,在郑村坝(今北京大兴东二十里)与李景隆展开会战。在内外夹击之下,李景隆大败,只得抛弃物资,连夜撤退。
(2)二次北伐失败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在德州誓师北上,与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会兵真定,总共六十万大军,进驻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境内),与朱棣展开大战,结果再次被燕军击败,李景隆只得抛弃全部携带的辎重,撤回德州,不久后又退至济南。
面对燕军,李景隆是一败再败。
(3)开城投降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打过长江,直逼南京。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城门向燕军投降,南京城陷落。此时皇宫起火,建文帝不知所终。
李景隆虽然手下有几十万的军队,但是他治军无军令军纪,全军上下不同心;他贪功求胜,贸然轻进,不会审时度势,而且他刚愎自用,不仅对下属不信任,还缺少将领的威信。种种原因,导致他节节败退,一败再败,最终将建文帝的江山拱手送给了燕王朱棣。
四、民国时期的黄兴
黄兴,字克强,湖南长沙人,是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他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黄兴一生中经历了很多的战役,但是基本上他参与过的战役,均是以失败告终。
(1)河内多次起义失败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黄兴到底河内,先后参加或指挥了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2)黄花岗起义失败
宣统三年(1911年)4月27日下午五时三十分,广州起义爆发,黄兴率领林觉民、方声洞等敢死队100余人攻打总督衙门,无果后在撤退途中遭受到了围攻,损伤惨重,黄兴右手两根手指被击断。总共死了七十二人,合葬在黄花岗。
此战黄兴大败,牺牲七十二人,而且自己身受重伤,不得已到香港就医。
(3)讨袁失败
民国二年(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黄兴被推选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
讨袁战争开始后,南京一部分军队被袁世凯用金钱收买,发生内变;22日,徐州失守;25日,李烈钧败退,江西湖口被袁军占领;上海讨袁军也久攻制造局未果;南京讨袁军因饷械不支,断绝支援。
作为总司令的黄兴见大势已去,只得于29日乘日本煤轮离开南京,流亡日本。
黄兴从一书生投笔从戎,参加革命,一生中参加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役,但几乎没有一场战役取得重大的胜利,他是愈挫愈勇,愈勇越败。
结语
李广利,黄祖,李景隆,黄兴,这四位,他们的背景都很好,而且自身都有一定的实力,但回顾他们的一生,没有一场战役是取得胜利的,他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究其原因,要么是自己刚愎自用,不懂得运筹帷幄,结合战时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战略安排;要么是对手太过强大,打不过;要么是由于复杂的社会形势,难以做出适宜的战略部署。
真是可悲可叹。
我是点点文史,以上均属个人观点,欢迎点评,建议,关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战意大利总参谋长路易吉卡尔多纳,12次伊松佐战役里只取得了有限的胜利。其它的都是以失败告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到常败将军,非“长腿将军”孙元良莫属。
孙元良生于成都,其叔叔为川军的孙震(第22集团军总司令),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北伐战争时,孙元良为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北伐军攻打南昌时,孙元良团负责驻守牛行车站。战斗一打响,由于缺少警戒,孙元良在惊慌失措之中率先逃跑。部队群龙无首,部队很快失去了有效的抵抗,南昌失守。事后,孙元良拒绝执行程潜的命令,继续后撤。气急败坏的蒋介石立即到前线的第一师训话,并实行连坐发,下令将孙元良枪毙。
上一篇:老婆越漂亮,男人越短寿,有科学依据吗?为什么都说大乔小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