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清照《武陵春》写的是什么内容,请作赏析?
李清照,香花,轻舟李清照《武陵春》写的是什么内容,请作赏析?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首《武陵春》是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作,并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武陵春》一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兵荒马乱中人们共有的离恨别绪。李清照将时代的悲哀用巧妙的手法融进了自己有限的艺术境界里,从而使本词具有了典型性。因此,这首词不仅获得了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也赢得了社会审美意义!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许多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首《武陵春》作于1135年,其时李清照流落江南,孤独无依,丈夫去世,视如生命的金石文物散亡,自己漂泊流离无家可归,在种种凄凉遭遇之下,孤寂的李清照写下了这首名作。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晚年的凄凉与孤苦,是此词感情的基调
1127年,李清照44岁,金人南侵,二帝被掳,北宋江山沦陷。李清照携金石文物南下江宁寻找丈夫赵明诚。
1129年,江宁失守,赵明诚被旨知湖州,在赴任途中病亡。金兵继续南侵,李清照不得不继续孤身逃亡之路。而她和赵明诚收藏的大量金石文物,也在战火中几乎散失殆尽,只剩下一小部分。这对于李清照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其后,被奸人陷害的“颁金通敌”之事,更令李清照几乎丧命。1130年,47岁的李清照找到了失散的弟弟李迒,在弟弟的照顾下,生活才稍为安定,两年后,病中的李清照遇到张汝舟,凄苦中的李清照被张汝舟的诚意感动,答应了张汝舟的求婚。然而,婚后李清照才看清张汝舟的真正嘴脸,是一个粗鄙庸俗之人,而且他垂涎的,只是李清照仅存的珍贵金石文物。婚后张即逼李清照交出这些金石文物,在被拒绝之后,甚至粗暴地对待李清照。
这段婚姻仅维持了100天,李清照亲自提出离婚诉讼,张汝舟过往的劣迹也被揭露出来,受到了惩罚,而李清照作为嫌疑人被关押了几天。在那个保守的封建社会,一个中晚年女人改嫁又离异,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本已孤苦流离的李清照经历了这段人生悲剧后,心情更加凄苦。
1134年,金兵再次南下,李清照逃亡到了金华,寄居于一户陈姓人家。1135年晚春,病中的李清照面对香尘零落、繁花凋谢的春色,孤寂凄凉,无限伤感之情涌上心头,于是写下了一首《武陵春》。
作品赏析
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充满了繁华落尽、心倦意冷的浓愁情味,定下全篇的基调。春风已经停了,花已落尽,只剩下空气中夹着残花香气的尘土味道。“香”字联想到昔日的春花盛开的美好时光,“住”和“尽”意味着那些时光已经走到了尽头。
“日晚倦梳头”,在这样一个黄昏,面对着眼前忧伤的景物,李清照连梳妆的心情都没有。女为悦己者容,如今丈夫已经离世,自己孤单一人,梳妆又给谁看呢?一个“倦”字,将李清照心灰意懒孤寂愁苦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景物依旧,花仍如昔年一样香,风仍如昔年一样暖,但人已经不是昔年的人了。昔年的李清照,生活无忧无虑,享受着爱情的幸福甜蜜,如今爱人离世,一个女人晚年生活孤苦流离,心没有依托,凄苦的心情可想而知。“休”字,包含着深深的伤心,昔日的美好一去不返,一切都停止了,心中想要说什么,没说出来的时候,却已先流泪。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过片以“闻说”开头,令词意一下扬起,生出曲折。“闻说”是听别人说,春游回来的人,兴奋地告诉李清照说双溪春色很美,应该去欣赏一番。然而他们哪里懂得李清照的心情?对于愁苦中的人来说,再好的春色,也无心欣赏。正如苏轼写的“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快乐的人如何知道别人的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春溪荡舟,本是美妙的事,可是那个小小的蚱蜢舟,怎能乘载深重的愁绪呢?愁是无形的东西,要表现愁,就要将其形象化。李后主写愁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的愁,广阔深重,无穷无尽,具有普世性。李清照的愁,更多的是个人身世的哀叹。
“蚱蜢舟”的比喻承接“双溪”句而来,很自然,而造语又新意,不着痕迹。李清照词造语新颖别致,向来备受称赞,如“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句。王士禛《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比喻也有含蓄直露之别,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既点出“别离”二字,又点出“烦恼”二字,就显得过于浅露无味了。
深婉典雅的婉约正宗
白描手法
李清照词多白描手法,感情自然流露,无刻意雕琢痕迹。这首词,从眼前所见写起,起得很自然,“风住尘香花已尽”,从字面上看,并不是很浓烈的忧愁,但是细细体味之下,却蕴含着无限的伤感。同为婉约正宗,同样寓情于景,秦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表达感情很强烈,而李清照的手法则柔婉得多,但柔婉而不浅,很耐咀嚼。所以,深婉,是李清照词的重要的艺术特色。
典雅风格
这一句描写的景物,风、花、尘香,本身就是很美的事物,而风是“住”的、花是“尽”的,所以,在李清照笔下,风和花些很轻的意象,却能写得丽而不浮,很典雅。典雅也是李清照词重要的艺术风格。我们可以从她的其它词来加深对这种艺术风格的理解。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藕花是鲜艳的红色,“红藕香残”,则这种鲜红的颜色已经凋 落。“香残”,不写“花残”,令人回想昔日的香气。席子是“玉簟”,席子本来是普通的事物,“玉”字令席子多了华贵的意味,同样地,衣裳是“罗裳”,舟是“兰舟”,平凡的事物,因为这些修饰也变得很美,而且这种美并不浅浮,格调甚高,所以很典雅。我们读李清照词,应该多注意这些艺术特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