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南宋为什不吸取靖康之难的教训,选择了联蒙灭金?
南宋,蒙古,金国南宋为什不吸取靖康之难的教训,选择了联蒙灭金?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1233年面对神仙也救不了的金国,南宋‘联蒙灭金’,终于出炉。
第一,金国败局已定,如果联合金国,到时候蒙古必然马上掉头攻打南宋。与其如此,还不如联合蒙古,不激怒蒙古,尽量拖延必将到来的宋蒙决战,为南宋的备战争取时间;
第二,联合蒙古灭金,还可以趁机抢一些地盘,既增加战略纵深,还能增强实力;
第三,通过战争向蒙古展示宋军军力,使之不敢轻视自己。
当时的南宋,已经没有了选择。别说报世仇,客观环境就不容许南宋联合金国,只能联合蒙古。这在战略上是正确的,虽然也会注定是悲哀的。
1234年正月,宋蒙联军攻破蔡州,金哀宗自尽。金末帝战死,金国灭亡。
而下一步,就是南宋朝廷也走到了尽头。
对于宋金蒙三方的力量尤其是蒙古人的企图,南宋朝廷上下并非无所窥测。面对蒙古汹汹南下,世仇金朝依然故我的情况下,南宋朝廷有两派意见,一者扶持金朝,以之为对抗蒙古的屏障;一者认为应趁此机会灭亡金朝,并由此振奋精神,再图抵抗蒙古南下的企图。
事实上,南宋政府一直在根据时局变化不断调整对蒙对金的策略,而“联蒙灭金”决议的出台也是几度峰回路转,最终在很多意外事件的促成下,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宋不得不走上了联蒙灭金的道路。而且从过程来看,南宋政府并非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最后走上“联蒙灭金”的道路更多的是一种“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无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蒙古灭宋用了40多年,所以说这个问题其实是错的。
因为当时南宋不管怎么选都是很糟糕的,比如联金灭蒙、联蒙灭金,甚至选择中立都是得面临未来会出现更强大的敌人的事实。
况且当时得到金国还很不安分,搞什么北失南补,也就是丢失在蒙古的土地,从南宋的地盘补偿,这就使得本来就处于艰难选择的南宋不得不选定与蒙古联合。
而且那个所谓的前车之鉴也不算什么前车之鉴,当时的辽朝已经是风雨飘摇,而金国刚刚崛起,北宋确实是打着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的想法,而且收复燕云十六州更是北宋的夙愿,与其将来落入金国之手,倒不如将它纳入囊中。
遗憾的是,辽灭得太快了,金国太强,北宋的军队都没集结完整,战略部署还没构思齐全,金国就灭了辽,而且还打过来,北宋猝不及防,一下子被颠覆了。
但这次南宋面临的不是同样的问题,而是不打也得打,因为金国想打,蒙古想打,南宋是被迫卷入,它做不到两面讨好,干脆就放手一搏,先击退金国的找补企图,再试图恢复中原,收复燕云十六州。
其实南宋的反应是正确的,墙倒众人推嘛,但不能过于贪婪,南宋就是因为太过于贪婪,被所谓的蒙古摆了一道,留下一片焦土去收复,结果让人给突然翻脸毁盟,围歼了精锐部队。
但南宋还是有底蕴的,愣是在承受如此重大损失之后,顶住了蒙古长达四十多年的攻击,蒙古大汗都换了好几茬。
因此,南宋没有吸取的前车之鉴并不是什么所谓的联合问题,而是量力而行的问题,过于信赖盟友的可靠性的问题,先前北宋的联金灭辽到南宋的联蒙灭金是正确的,无非就是量力而行与战略思考不足。
换句话说,如果不出现因为不自量或者战略思考不足,其实这样的联合,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都是有机会登上强大中原王朝的宝座,即便做不到也能扩大地盘空间,获得战略优势。
可惜啊,机会窗口出现,把握机会的人却智商不在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南宋联蒙灭辽简直就是自杀。当时的情况是三国鼎立,南宋最弱,这跟当年的魏蜀吴三国最为接近!南宋应该采取互相牵制,但是当时的金也是自取灭亡,看不清当时的形势,举兵攻宋,南宋当时也没办法,只能联蒙灭宋!一切的后果都是自作孽,不可活!
其实南宋政府并非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最后走上“联蒙灭金”的道路更多的是一种“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无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后人站着说话不腰疼。试问你站在当时的情况而不知道后面发生什么的时候,你怎么选?
历史最忌讳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来研究。各种天马行空在后世看来应该可行的方案放到当时的情景中,是如此的荒唐可笑。你是当事者,你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你做各种异想天开的决定,不用到那件事发生,当时你就会被一棍子打死。
政治不是这种赵括玩的,他们只是另类的键盘侠而已
上一篇:女人绝经有什么症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