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南宋为什不吸取靖康之难的教训,选择了联蒙灭金?
南宋,蒙古,金国南宋为什不吸取靖康之难的教训,选择了联蒙灭金?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时金宣宗又犯了错误,按理说,人家不和,你也不能继续攻人家,因为蒙军才是心腹大患。
不料,金宣宗怒而兴兵,结果可想而知,金军再次败北。在公元1220年,金军又进攻两淮,再一次败北。
连续三年,出兵四次,损兵折将,一无所得。丧失了与蒙军争夺战争主动权的机会。
金国如果不与南宋作战,那么自保还是可以的,三十几万大军,又是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蒙军想要一下子灭金,不是那么太容易。
但是历史没有假设,金宣宗的错误决策,为亡国埋下了伏笔。
就在金军与南宋死磕失败同时,蒙军乘机深入金国腹地。金宣宗只能依靠关隘、天险作为屏障,做最后的挣扎。
这个时候铁木真想借道灭金,不料被南宋拒绝。这又有点意思了,说好了联蒙灭金,怎么借个道都不愿意。其实,南宋早就看出蒙古人的把戏,少跟我玩烟炮鬼吹灯,你们蒙古人合计那点事,难道我南宋看不出来?因此,断然拒绝。
但即使这样,也没能阻止蒙军的锋芒,他们占领了南宋川北重镇沔州,绕过了金军重兵把手的潼关,在“三峰山之战”中,蒙军全歼金军主力部队。
此时的金哀宗才想到向南宋求救。
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晚了。金国已经丧失了全部主力和绝大部分国土,大势已去,灭亡在即,合作已经没有意义。
再说,即使蒙古南侵的时候,仍把南宋当作敌人,三年四次攻宋,也让南宋心有余悸。
于是,南宋断然拒绝了金哀宗的要求。
然而,金哀宗也走上了“拆东墙补西墙”的老路,想攻取南宋的川蜀地区,依托天险,继续抵抗蒙古。
结果被孟珙率军击溃,金军还没踏入川蜀就全军覆没。
公元1234年,宋蒙联军攻陷了金国最后一个根据地——蔡州。金国灭亡。
您看看,像金国这样的国家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不去攻打敌人,却到处树敌,以邻为壑,欺软怕硬,最终把金国送上了不归路。
金国灭亡了,南宋算是报了“靖康之耻”大仇,但是事情远远没有结束,接下来是更为惨烈的宋蒙之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的是,南宋的这个“联盟灭金”战略确定,可以说是南宋十分正确的选择。不同于,北宋时期宋徽宗的好大喜功,“联蒙灭金”实际上是南宋朝堂,根据对现实局势的考量,而做出的一个重大决断。这是因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立马就引起了南宋方面的重视。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南宋也进入了同蒙古的暧昧期。以至于,在窝阔台时期,南宋最终决定实施“联蒙灭金”战略,并因此,在短时间内得以收复寿、泗等州。那么,我们就跟随着历史的线索,来了解下南宋做这个战略决断的原因。
我们在提到这个战略的时候,便不得不提到发生在百年前的“靖康之耻”。正如成吉思汗所说的“宋金世仇”一样,“靖康之耻”一直都是悬在南宋君臣头上的一把利刃。而且,南宋此前对金国发动的北伐,很大程度上,也都有着“君父之仇”的影子。由此可知,这样一个灭金雪耻的机会,南宋自然不会错过,这也是为何南宋都与蒙古帝国保持一定联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事关南宋存亡的大事,南宋君臣自然不会凭借个人情绪来做出决断。如果我们尝试深挖这段13世纪的历史时,便能发现,这中间实际上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当时,金朝的皇帝金哀宗曾向南宋皇帝发去信函,在信中大发唇亡齿寒之理,根据史料记载则为“灭国四十,夏亡及于我,我亡及于宋。”由此可见,唇亡齿寒的道理,南宋方面并非不了解,可是南宋依然选择了“联蒙灭金”,实际上也是慑于蒙古骑兵的兵锋。
“联蒙灭金”战略确立前,金朝的覆灭,实际上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虽然,金朝此前凭借着“关河防线”,曾一度遏制住了蒙古大军的南进步伐,可这也仅是在拖延覆灭的时间。对于蒙古大军的所向披靡,南宋方面并非一无所知。而根据后世学者的研究,南宋在选择“联蒙灭金”的时候,也有些许无奈的色彩。并且,南宋对这个战略的确定,也是三峰山之战金军精兵良将,损失殆尽后,所确定的。
其次,南宋选择最终站在蒙古大军这一边,同金朝对南宋的过分欺压,也有着很大的关系。除了金朝要求南宋岁岁纳贡称臣外,金朝皇帝在灭亡前,还启动了这样一个战略。这个战略便是“取偿于宋”,这个战略的意义在于,金军既然无法同蒙古大军对垒,那就从弱小的南宋那里得到补偿。于是,当时的中原大地形成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当蒙古大军横扫黄河以北的时候,金朝则屡屡派出大军伐宋。这样的情况下,金朝无疑将南宋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历史就是这样,看起来“联蒙灭金”战略重蹈了此前的覆辙,可实际上,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便能发现,南宋在做这个战略决断的时候,有着诸多现实的考量。虽然,这之后的“端平入洛”给了蒙古大军以灭宋的口实,可这也只是提前了蒙宋战争的时间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主要是统治阶级奉行儒家思想的局限性使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灌输给青年的理想,无人倾心伐谋攻战之术,不知道立国之本。如果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改成修身齐家强国强天下,一两字之差,含义就会大不相同了。治国平天下的目理念是当官,追求的安逸的生活,培养不出杰出的经济学家、军事学家的,结果也是不能平定天下的。强国强天下是建设强大的国家,只有经济、军事强大才能立国。强国的过程意味着奋斗,不一定是做官。比如新中国大批的军事科学家,为两弹一星做出了巨大贡献。等等。追求不同,结果就会不同。就楼主提出的问题来说,在这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国度里,有几人是头脑清醒的?谁还会去理会什么教训!
上一篇:女人绝经有什么症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