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同样读史,为什么有人读出了血诚,有人读出了阴谋诡计?
史记,的人,历史同样读史,为什么有人读出了血诚,有人读出了阴谋诡计?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同样读史,为什么有人读出了血诚,有人读出了阴谋诡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常言说“读史”使人明智,阅读历史可以使一个人充满智慧,并在历史朝代兴替和人物沉浮中找出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给人生之路以深度思考和多层启示;但不同的人读史的感觉不同。
首先人的思想是有差异的,有的人思想博大,视野开阔;有的人目光短浅,心胸狭窄;更有的人心怀叵测,心藏奸佞之气而无正义之光,这些人由于性格不同所以读史的感觉大不一样。
思想博大的人读史取其精华部分,取其被史书和大众认可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如读唐史就感觉唐太宗李世民是就一位杰出的君主,因为他知人善任,以史为鉴,以人为镜,开创了享誉世界的辉煌成就。
而目光短浅之人读这段历史时也许他光就盯着李世民的缺点不放,在他眼中这段历史就不值得后世称道;而那些现实中的心怀叵测之人也许就盯着宣武门之变来进行研究探讨,把刀光剑影认为是成功的法宝,以宣武门之变的成功事例作为经验来指导自己的人生。
所以同样一段历史由于性格和世界观不同,读出来的感觉和后果就不同,不变的是历史,变化的是人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高度不同,看到的东西不同。苏东坡有一首诗最能代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二,心性不同,结论不同。有的人看历史,看世界,看一切东西,喜欢用正面的眼光,看到阳光的一面,有的人则喜欢看阴暗的一面。
三,个性不同,喜好不同。好斗的人喜欢看斗争,人性残忍的一面,性格平和的人喜欢看和谐,团结的一面。
总之,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盲人摸象,摸到大象的一部分就认定大象就是他摸到的那个样子,犯一偏概全的错误。
还有,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说明历史本身也不是绝对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家好,我是“看历史成败品百味人生”,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同样是读史书,为什么有人读出了血诚,有人读出了阴谋诡计”?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光荣而伟大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记录并完美保存没有中断的历史,是我们最完整的知识宝库,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瑰宝。从《山海经》到《道德经》,从诸子百家的百花齐放、百花争鸣到《资治通鉴》、到太史公的《史记》,再到四大名著,无不都是人类智慧极致的体现。我们现在读的史书在封建社会全部是皇家典籍,属于帝王之学。我们看历史体裁电视剧,大街上有一篇告示,有一个人在读一群人在听,并不是读的人多么的有才学,主要是古代绝大多数人都是不识字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更别说读书了。自从周王室衰败,王子朝奔楚,才把以前看不到的皇家典籍流落民间,有了百家争鸣百家齐放。再后来我们看到的《资治通鉴》、《史记》、《长短经》等等都记录的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和著作者本人的看法和评论,里面往往记录了一些阴暗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做法,希望我们后来人防范这种小人,不犯同样的失误,也就是所谓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至于提问者说到读史书有的人读出了血诚有的人学会了阴谋诡计,那我们应该用辩证法的方法来读史书。每位读者的眼光都是不一样的,就像苏轼看庐山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悟空邀请。
同一个问题:吃的是同样的饭,为什么有些人甘于牺牲,敢于抗争,而有些人卑鄙自私无下限?
这究竟是人性的沉沦还是道德的沦丧?
其实历史包含了两个层面:
一个是事实认定,这个容易达成共识,出现分歧或纠纷也容易解决;
另一个是价值判断,这个很难协调解决,这个属于价值观、世界观问题,也就是每一个人的内心评价标准,社会越发展,价值判断的分歧就越大,这是必然会发生的现象,毕竟谁都不要要求别人判断力与价值观都一致。
再加上在古代,有“文史不分家”之说,史学家很多时候也是文学家,史学名著很多时候也是文学名著,比如《左传》《史记》《汉书》等等。
《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写的更是荡气回肠,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但是这一件历史事实是否属实就无法求证,即便太史公的史德、史识和史才都是值得肯定的。
太史公都遭到如此质疑,更别论其他史学家了。
现代很多学者已经把古代历史学家等同于古代的小说家。更极端的认为:“小说家编造谎言以便陈述事实,史学家制造事实以便说谎。”从而完全否定古代史学家,否定古代所有史学著作。
价值判断的不同和古代“文史不分家”的史学著作,导致古代史学著作的评价呈现两级分化的特点。
比如《史记》,有的人把《史记》奉为圭臬;有的人却因为看《竹书纪年》或其他考古发现不符合《史记》记载而否认《史记》,还有人根据《史记》里面曲折离奇的故事描写而认定《史记》不是史书,而是历史小说。
上一篇:因家里有一些事,后来做生意失败了,再到后来自己生病了,没办法借了网贷,该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