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秦朝修长城,隋朝征高丽,元朝治黄河有利于百姓的,为什还要反?
民力,秦朝,隋朝秦朝修长城,隋朝征高丽,元朝治黄河有利于百姓的,为什还要反?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提的这个问题太大,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说,一是生产资料(物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三个王朝过于使用民力,造成经济下滑,最后肯定是人民忍饥挨饿吃不饱肚子,只有造反!二是社会物质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穷兵黩武,战争周期长,造成民不聊生,只能铤而走险,起义造反。三是上层建筑腐朽。统治阶级集团好大喜功、大搞土木、铺张奢靡,激化官民矛易,最终逼上梁山!
辩证看,你所举这三个王朝虽短命,但为促进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中华民族做出了极大贡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管哪个朝代,统治者对外征战用兵,搞大工程建设,虽然有些从长远角度看是有利于百姓的,但是做这些事情,受苦受累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和平年代,百姓务农的务农,经商的经商,井然有序。一旦要有国家大事情,就开始加收赋税,兵役徭役加重,田地荒废,家破人亡的不在少数,底层人民为了活命只好起来造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滥用民力!古代中国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征用民力的原则是不要违背农业生产的需求,不违农时,滥用民力的结果是征用大量的劳动力,造成土地无人耕种,老百姓吃不饱饭,自然民怨四起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就是典型的用当代人的思维去揣测当时人思维。
任何一个社会,生产力和它的消耗力应该成正比,换句话说,生产的东西要抵得过消耗的速度。
我国两千多年的时间都是一个农业社会,虽然不同的历史时期粮食产量和生产技术和工具一直在提升,可大多数时候,这些技术的提升和粮食产量的提高,抵不上人口的增速。你不会真的以为,古代的粮食产量,也会像现代这样,亩产几百甚至上千斤吧?
一个真实的例子是,一直到民国年间,上等土地一亩麦子的产量只有区区二三百斤,这已经是土地产出的极限了。
除了产量低之外,生产力的底下,也使得社会大多数的人都得从事劳动,才能养活整个人口。现代社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可能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其余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其他工作也能吃得饱。而在古代,养活一个不干活的人,起码需要三四个劳力才可以。
说到这里其实就清楚了。秦朝修长城为何最终逼迫人民造反了?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劳动力都抽调去修长城了,而剩余劳动力种地生产粮食,已经供养不了这么多人口了。当整个社会的人连饭都不够吃了,不造反等死吗?
后两个,也是同样的因素。
从后世的角度看,这些大工程确实产生了深远影响,可当时的人却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不否认这些大工程价值的同时,更应该看到这种打破了生产和消耗平衡后,对当时当事社会产生的恶果。
不是有句老话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吗,后人乘凉的时候,根本不会知道前人的艰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来说,百姓起义其实都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例如秦朝,历史学者秦晖曾经把秦以后农民起义的原因归纳为六个方面,:
官府滥用民力,横征暴敛;官府实行严厉的经济垄断;官府进行严厉的户口控制;官府吏治腐败,法外敲诈;官府和民间对组织资源的争夺;天灾与外患等非社会因素;
这样,我们就能看出,百姓起义并非因一件事就揭竿而起,而是一件件事情的堆积,只需等到一个爆发点。所以提问的朋友这个问题,从问法上是存在一定不合理的。
仅代表个人观点,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家守于国 小家守于市 国虽保 市难存
长城虽然保家卫国守住大家却造成数十万人客死他乡,所征调地区十户九空小家难存,秦朝法律细密严苛稍有不慎连坐邻里,重压之下物极必反。
隋朝三次征战高丽,劳民伤财大业七年,山东 河南大水成灾淹没四十于郡,隋炀帝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激化社会矛盾,最后高丽战败引发民心不稳揭竿只事层出不穷,民不聊生揭竿而起。
元朝腐败专至,皇宫贵族荒淫无度,视生命如草芥,皇宫内部争权夺势平均每三年就要大换血一次,残酷的赋税让百姓举步维艰,从未善待老百姓的朝代怎么能长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封建统治之下朝代总会更替就看谁做的更接近公平,不保住小众就没有大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