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栗裕个人简历(资料简介及图片)
粟裕,战役,作战栗裕个人简历(资料简介及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授衔让帅
1955年,粟裕被授予共和国大将军衔,位居十大将之首。此后几十年中,他的军衔问题,成为大家关心和议论的焦点。不少人认为,他应该评上元帅,还有人说,他曾为授衔一事闹过意见,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事实究竟如何呢?几十年来,有关粟裕授衔的问题,我接触了各方面的同志,听到了不少信息。多数同志出于好意,认为粟裕战功很大,消灭的敌人很多,中国革命战争胜利进程的加快同他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评他大将是低了,应该评他元帅。不光党内、军内不少同志持这种看法,连党外的高层民主人士邵力子等人,也有同感,都为他没授上元帅而感到惋惜。甚至有的还埋怨到毛泽东那里。也有人冤枉他,竟说他没授上元帅后,不满意,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他哭了。粟裕授衔事实真相究竟如何?作为当时在他身边工作的工作人员,我有必要将了解的情况作一介绍。 毛泽东是要给粟裕授元帅的,是粟裕高风亮节,自己不要,把元帅让了 资历、威望、战功,是当时授元帅、将军的主要依据。中央政治局考虑元帅、大将军衔,上将至少将的军衔,由中央军委考虑。上将至少将的授衔问题,军委确定了一个授衔原则,其中规定:正兵团级,原则上评上将,个别的可评中将和大将;副兵团级,原则上评中将,有少数可评上将,个别的可评少将。粟裕的行政级当时是大军区正职,比正兵团高两级,同野战军司令员一样。因此,他的军衔问题自然不能放在正兵团这一级考虑,而应放在大将、元帅这一级别予以考虑。 粟裕是战功赫赫的军事家、战略家。他在人民战争的大舞台上演出了许多摧枯拉朽、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活剧,如:他指挥的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上海战役以及他参与指挥的渡江战役、淮海战役等都是这些活剧的生动体现。把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许多高级将领打疼了、打怕了。可以说到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地步,没有任何敌人可以阻挡粟裕发起的攻势而逃脱被歼灭的命运,为不少中外志士仁人所折服,所倾倒。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更是赞不绝口。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同大家想法一样,是要给粟裕授元帅衔的。据毛泽东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问题,毛、刘、周、朱等参加了会议。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周恩来说:“可是粟裕已经请求辞帅呢?”毛泽东又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我们军队中有些人,打仗时连命都不要了,现在为了肩上一颗星,硬是要争一争、闹一闹,有什么意思!”朱德笑了说:“肩上少一颗豆,脸上无光么!同时当兵,谁也没有少打,回到家中老婆也要说哩!”刘少奇说:“要做思想工作,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这时候决不可以放松。”毛泽东还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 2002年11月8日,我(本文作者鞠开)陪《共和国大将粟裕》电视剧组总编导石征光访问了李银桥同志,他和我们又谈了毛泽东当时要给粟裕授元帅的一些情况。 从上述情况看,可以说明和澄清如下几个问题: 毛泽东是要给粟裕授元帅的,是粟裕高风亮节,自己不要,把元帅让了。 粟裕对军衔是这样一种态度,根本不存在对军衔不满意、毛泽东找他谈话、把他批哭的问题。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我得悉党外高层民主人士邵力子说粟裕应该评元帅的消息后,作为一个喜讯当面报告他,并把材料指给他看,以为他会高兴的,哪知他脸一沉,脱口而出:“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然后他又进一步向我严肃指出,“这都是低级趣味,今后不要议论这方面的问题了,没有什么意思。” 粟裕震大将 粟裕辞帅后,罗荣桓元帅也提出辞帅,被主席否定。在正式公布军衔之前,消息已在将军们中传播,徐海东大将马上提出自己军衔太高,周总理批示:“不高,也不低,正好!”当得知粟裕辞帅为将后,许光达大将也要求辞掉大将军衔。后来直爽的许世友上将找到总理,要求自己当大将,总理说:“粟裕也是大将呀!”许将军就不再说话了。所以,后来人们说:“粟裕震大将”。
被错误批判后的岁月
被错误批判 1958年,刘伯承、叶剑英、粟裕、萧克等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均遭到了错误批评!。 会议强加给粟裕的罪名是“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主要根据:一是说粟裕“一贯反领导”,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都搞不好;二是说粟裕“向党要权”、’向国防部要权”、“争夺军队领导权限”;三是说粟裕“告洋状”。对此,粟裕一边检讨,一边也尽可能地做了实事求是的说明。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说:“要把粟裕批倒批臭!”在会议上,彭德怀、聂荣臻、黄克诚(大将)、谭政(大将)等都猛烈批评粟裕,林彪、罗荣桓也没有能够主持公道。 当粟裕解释自己从不争权,坚持华野司令员由陈毅兼任时,彭德怀马上说:“这正说明你阴险!”聂荣臻说:“作为总参谋长来讲,有了严重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这不是做小偷,而是要做大盗,大盗盗国!”林彪为了使彭德怀得罪所有遭批斗的同志,甚至说:“这次会议,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彭老总身边!”使得大会气氛完全被彭德怀的冲动情绪感染,粟裕错误被无限放大,几乎成了一无是处。在会议上,面对巨大的压力,粟裕被迫一次次的承认乌有的批评,一次次认错。 当然,也有的将军,尤其是一些上将,中将,很多人为粟裕辩白:“我在粟总长手下打了这么多年仗,我怎么就没看出来粟总有野心?!”也有人直接说:“军委的意见我不能理解!”甚至同遭批评的叶剑英元帅也说:“粟裕怎么会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我看最多是有些骄傲罢了。”毛泽东曾向被自己封为终身海军司令的肖劲光(大将)征询对粟裕的看法。肖不犹豫的说“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是好人。”主席点头表示赞同。 此后,其实并不想完全整倒粟裕的毛主席讲了句公道话:“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后来,在周恩来,陈毅,叶剑英等军委成员的努力下,批斗粟裕最终没有成为敌我矛盾。 不过,粟裕并没有因此得到解脱。军委扩大会议虽然于7月2日结束了,仍有人继续在中央领导中施加影响,把粟裕诬为“里通外国”。这就使毛泽东对粟裕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主席后来说过:“只要不是里通外国,错误就还可以挽救。”)不久后,毛泽东甚至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把粟裕作为军内的“坏人”点了名。结果,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解除粟裕总参谋长职务”的决定,并决定将他的“错误”口头传达到军队团一级、地方地委一级。 9月,粟裕向黄克诚交接了总长。总理会后马上找到粟裕:“我不管你干什么,任何人让你粟裕离开北京都必须经过我的同意!”这样,粟裕就留在了军委,没有遭到一些同志进一步的排挤,实际上后来的文革,粟裕也是被周总理保护而没有太大冲击的。此后,粟裕被派到军事科学院给叶剑英当副手。 粟裕被错误批判和撤职一年后,彭德怀、黄克诚等就在庐山会议上被打成了“反党集团”,粟裕也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时,刘少奇劝粟裕把1958年受到错误批判一事提出来。粟裕却明确表示:“我不愿在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我自己的问题。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我相信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多么光明磊落的大将军呀!不知道彭老总知道后会怎么想,是不是心里会有愧意。 1960年1月,粟裕应邀参加中共中央在上海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讲话时还特地转过脸来朝着粟裕说:“粟裕呀,你的事可不能怪我呀!那是彭德怀他们那个千人大会上搞的。”对此,粟裕十分兴奋,认为这等于毛泽东代表中央给自己平了反。然而,中共中央此后却并未就此发出任何指示和作出决定,因为有的元帅对粟裕仍旧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 1965年,继粟裕和黄克诚之后,又一位总长罗瑞卿(大将)受到错误批评,政治能力已经很出众了的罗大将军跳楼重伤,“将军百战身名裂”到“将军一跳身名裂”的痛苦,证明总长实在不好当。 [2]1966 年,文革开始后,周总理提名粟裕主持国防工业,但粟裕1970年就被江青等人排挤出来。后来周总理又提名粟裕主持交通,港口工作,终于使粟裕保全于文革。 1972年,周总理身边的各部领导都害怕江青等,不敢向总理汇报工作,惟独粟裕毫不顾及,每月都向总理汇报工作。总理曾经在公开场合说:“你们都应该向粟裕同志学习!”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文革期间会议,会见外宾的电影资料,都可以看到粟裕坐在总理身边。 1972年,在陈毅追悼会上,毛泽东曾握着粟的手说:“井冈山时期的战友不多了。”粟裕感动得泪流满面,这是毛主席给粟裕的一点安慰。受命南下一语惊人 邓小平东山再起,粟裕受命南下。回到北京,他向邓小平、叶剑英作了详细汇报。 邓小平上台以后,马上着手对部队的事情进行整顿。他和叶剑英在召开军委扩大会议之前,派粟裕下部队做调查。粟裕决定先去华东,这是很有用意的。此时,王洪文、张春桥已在军队窃取高位。而上海又是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势力很猖獗的地区。 他们先到了南京军区驻皖部队和安徽省军区。那个时候,江青反革命集团所谓的“民兵指挥部”正是很热闹的时候。他碰到的第一个事情就是怎么样对待这个十分尖锐敏感的问题。平时谨言慎行的他,也并不是总缄口不言,到了关键的时候,他还是会说出很与众不同的话,会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来。 会议室里,坐了不少的军政要员,他们是来参加全省地委书记会议的全体同志。他们自然想听听军委来的老将军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对“民兵指挥部”问题,当时就有不同的意见,不少部队的同志看到了军委的领导,就提出全国出现的“工人民兵指挥总部”和地方武装部门谁指挥谁的问题。 这个时候,粟裕开口说话了。他的声音并不很大,却很有力量。“这个问题值得研究。记得50年代。我当总参谋长时,亲耳听毛主席说过:鉴于苏联贝利亚事件的教训,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军队系统。现在既有人民武装部,又有民兵指挥部,很值得研究。” 他说出这话的时候,全场没有一点声音。这几句话真可谓振聋发聩。这是公开地否定“民兵指挥部”! 有人说粟裕是有矛又有盾―――既引用了毛主席的话,谁也不好反对;又点出了贝利亚的名字,而贝利亚又是一个有野心,搞阴谋的人,这等于说,有人利用民兵问题在搞阴谋。 事后,果然有人将他的讲话密报了“上海 帮”,但他们对毛主席的话也无可奈何。这时,人们才理解了粟裕的斗争艺术。 一说到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好像老同志都是反对他们的。其实不然,当时也有个别老同志在这个问题上看不清楚。在一次会上,一个老同志慷慨发言,批评别的老同志:“你们对无产阶级司令部的态度有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粟裕听说以后,笑笑说:“没有关系,他,我认识,我和他谈一谈。” 当天晚上,他把那个老同志叫了来,和他谈了很久。事后那个老同志说,多亏了粟裕找我谈了话,要不,我非在这个问题上跌跤不可。 粟裕回到北京,已经是6月初夏了。这次外出,他知道了不少情况。他给军委写了一份比较“堂皇”的书面报告。因为军委成员中还有王洪文、张春桥呀!他独自给叶剑英、邓小平两位军委副主席作了口头汇报。所谓口头汇报,就是不能给别人听的。内容自然是针对江青一伙的。 他说,现在他们(江青一伙)插手军队,搞第二武装,在安徽、江苏、山东等地搞“飞地”(即搞所谓农场、生产基地),要警惕他们搞“东南武装割据”。他还告诉两位老帅,那些人虽然想插手军队,但军队团以下是稳定的,他们的手也不是那么容易插进来的。但是部队确也有少数投机分子,跟“四人帮”很紧,还有一些同志是思想糊涂,以为“四人帮”就是正确路线,跟着他们跑…… 粟裕告诉邓小平和叶剑英,有一些领导同志脑子不清醒,热衷拉山头搞派性,拉一些人,打一些人,搞得不好会把这一些人压到“四人帮”那边去。 在汇报过程中,邓小平和叶剑英都听得很认真,他们不时还问一些问题,而粟裕的回答令他们比较满意。在不久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两位军委领导的讲话中都引用了粟裕的一些观点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