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红楼梦》中贾政为什么如此不喜欢宝玉?
宝玉,不喜欢,也是《红楼梦》中贾政为什么如此不喜欢宝玉?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觉得人在气头上讲出来的那些话,是不能当真的,谁在气头上不是要杀要砍的?贾母出面之后,贾政也没有坚持到底,我觉得真是无可厚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通看红楼几回,回回贾政见到贾宝玉,大部分时间是非打即骂,除非有外人在场。贾政真的不喜欢宝玉吗?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大儿子贾珠好读书,早逝
因为贾珠早逝,贾政总拿贾珠来比宝玉,贾珠好读书,贾政倍有面子,宝玉好玩,贾政恨铁不成钢。每每见到宝玉都是严词厉色,宝玉自然也怕他,在贾政面前唯唯诺诺,没有一点对答如流,贾政自然越发愤怒了。
贾政是个老学究,附庸风雅
红楼里贾政经常与清客论谈,谈些什么呢?在那样的大家族里,门客对你只有奉承而已。我以为贾政就是死读书,不知变通,不懂伦常,却非常的好面子。这一点从红楼背景设定即可以了解,贾政是二房,非长子,却常年占据荣禧堂,以侍奉贾母为借口,其中也有贾母偏爱居多;说他死读书是因为他在工部员外郎上一待二十年,这个官职还是他老爹帮他求来的,那么读书二十年为何没有丝毫长进,只能说那是表面读书,附庸风雅。如果宝玉表面稍微装一下,蒙混过去妥妥的。因为儿子不成材,贾政在门客面前也没有显摆的题材,因为越发想要改造宝玉。
宝玉不学好,与戏子丫鬟厮混
这个事完完全全是贾宝玉自找的,那个时候才十二三岁的样子,王夫人在午休,他就敢当面调戏金钏,王夫人发怒不在自己儿子身上找原因,反倒指责金钏,宝玉吓得逃了,金钏跳井轻生。这是在古代,丫鬟的命不值钱,可是换位想想,这样的孩子谁会喜欢,当时读到这一段,我是厌恶贾宝玉的,同时也觉得王夫人太过溺爱,包庇贾宝玉。
贾政因为忠顺王戏子与宝玉往来被上门询问,已经是丢了脸面,加之听闻金钏之事,更是火冒三丈,狠狠地打宝玉一顿是常理,不打才是不正常的。但因此说他不喜欢宝玉是不成立的。想想家中父母曾经打你是为什么?能说因为不喜欢吗?
总结:
贾政并非不喜欢贾宝玉,实际上贾政更喜欢贾珠,因为贾珠更像他。贾宝玉不像他那样每天读书,所以常常对宝玉很严厉,加之宝玉不学好,爱之深责之切,不打不成器,俗话说的严父就是如此。
教育到如今都是一个常常谈论的话题。其实贾宝玉并非不读书,只是不读那些八股经论,只好诗词野史之类,他可以成为文化人,但考不了科举。偏偏贾政不能理解,认为只有八股是正道。引申到如今,因材施教才是正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红楼梦》中,贾政看起来就是不喜欢宝玉,但其实深究起来,也是一定道理可讲的。
首先,贾政与贾宝玉性格差异太大,甚至说二人志趣追求上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贾政,身负世俗功名,任职工部员外郎,同时主张“留意于孔孟之道,委身于经济之间”,是当时儒家正统思想的典型。他性格方正端庄、严肃内敛,他自我评价定位是“迂腐古板”,虽是自谦之词,倒也合乎实情。
宝玉,《红楼梦》第三回《西江月》词故作反语,说他“潦倒不通庶务,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是赞赏宝玉的叛逆性格,他最反感“经济世俗”那一套,他任性使气,喜欢在内帷厮混。
正是由于两人性格、志趣追求的相互矛盾,这才使得贾政和宝玉两个看起来如同水火,而宝玉见了贾政,就如同老鼠见了猫一样。
其次,贾政实在是太想让宝玉留心留意于仕途经济,从而振兴家族、光耀门庭。
我们知道,荣国府里的大老爷即贾赦一脉,儿子贾琏,是个惯于在风月场厮混的浪荡子,已经没有希望重振家族了。贾政一脉,长子贾珠早亡,遗腹子贾兰尚小,贾环庶出且不学好,能指望的也就是现在实际的长子宝玉了。
所以,贾政对宝玉还是寄予厚望的,他非常希望宝玉能够多多留心留意仕途经济,从而光大门楣。偏偏宝玉最反感的就是这个了。
正是贾政对宝玉的期望值太高,而宝玉的实际表现又往往让他失望至极。所以,他才会见一次呵斥训骂一次,好像从来没有给宝玉过好脸色。
也正因为这样,当他得知宝玉私藏忠顺亲王府的琪官,同时听信贾环的诬告,说金钏跳井是被宝玉所逼,才会“气得面如金纸”,从而对宝玉大打出手。(见《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再次,贾政对宝玉的态度,符合古人“严父慈母”的印象设定。
贾政在《红楼梦》里扮演的就是孝子严父的角色,其他身份或角色则显暗淡。对贾母,他是孝子,对老祖宗百依百顺,所以,老祖宗才会成为宝玉的护身符;对宝玉,他当然是严父,他要肩负起教育后代、督促其成才的职责(当然,这仅仅是贾政的一厢情愿罢了)。
最后,补充说明一点,贾政有时还是欣赏宝玉的,并不是一味一直地不喜欢(这倒符合人之常情)。
最典型的例证就是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为迎接元妃省亲而修建的大观园落成,贾政邀请众宾客进入大观园游赏,虽说谦让众人题匾献联,但最终让宝玉题了所有的匾联。
仅举一例:
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让宝玉题联,除了考虑宝玉是元春亲弟弟这层之外,宝玉的文采、才华高超出众恐怕也是重要的一点吧。
«上一页 1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