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么提升写作水平?有相关书籍推荐一下吗?
文章,自己的,这本书怎么提升写作水平?有相关书籍推荐一下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种知识是源头!
现在我把这自己读过并受益的两本书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在潜心学习中获得精进。
1.《普通写作学教程》—专业而系统的写作知识大本营
一看书名,没有任何神奇的地方。但是系统而专业的写作知识就藏在里面。
内容贫乏的东西,需要华丽的外表来装饰。
内容丰富的东西,因漂亮的外表锦上添花。
内容深厚的东西,不用涂脂抹粉也熠熠生辉。
该书属于后者。
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告诉一位写作小白关于写作的系统知识,提升专业认知。
Q:什么是文章?
作者先把“文章”放到历史长河中去看,发现文章的意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文章概念:
文章是反应客观事物,表达思想、认识、情感,具有相对完整意思和一定篇章结构的书面语言形态。
明白这一点究竟有多重要?
太重要了。有学生问我,老师我写的游记,为啥打60分。我告诉他,你的游记缺少一种味道——也就是没有你自己的情感,也没有思想认识。你看人家苏轼游览庐山,写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名句,能给人启发,使人明白看问题角度不同,结论就不同。这就是有认识上的价值。
“结构”也很重要。没有结构的一堆文字就不是文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一共20个字,有没有结构?当然有,基本结构就是先写环境,再写环境中的人物;先渲染背景气氛,再聚焦人物品格。如果打乱顺序,就破坏意义了。
有意义,又具备相对完整结构的语言文字形态才是文章。
Q:写作有哪些基本规律?
写作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忽视基本规律,写作很可能会陷入僵局。
作者指出,“物——意——文”的转化,就是一条基本规律。我觉得这条最重要,选出来分享给大家。
什么是“物”?就是外界事物,你所读的文章、看的电视、电影,都是一种外物。
外物进入大脑,就变成“意”。当然,每个人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审美兴趣不一样,形成的“意”也不一样。
最后,脑海中的“意”要转为笔下的“文”(文字),写作才算大功告成。
想一想我自己,可以明白一个道理。我经常是在“文”上出现一些尴尬。之前在企业做文案,老板毫不留情指出“文章不说人话”。想想也是,只顾自己感受,文绉绉的,普通用户看起来多累啊。
知道这条规律后,我就在“意—文”的环节上下功夫,努力让自己的文字表达贴近读者群体。慢慢地,我做的文案越来越受欢迎了。
Q:写作过程有哪些重要环节?
本书如一位长者,高瞻远瞩,较全面讲述了写作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环节。
以“专题训练”的形式列出了“观察与采访”、“检索与整理”、“感受与审美”、“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联想”、“立意与选材”、“思路与谋篇”、五种表达方式、“语言的积累与锤炼”、“起草与修改”等10个重要环节。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就“立意与选材“这一部分。首先,书中指出了主题的提炼与主题的确立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不能把这两者分开。这就帮助我们纠正了一种错误认识——先有提炼,再有立意。
文章的灵魂就是主题带来的,那么如何提炼主题呢?
1.提炼主题必须发掘事物本质,把握事物个性。
怎样发掘事物的本质呢?(1)要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既要看清事物间的相互关系......还要了解它的内在联系。(2)要把事物放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系统分析。
我们拿《老人与海》来说,老人的永不放弃精神品质就是本质,这种精神品质因为是全人类所共有的。
同时,作者又把老人放在有着惊涛骇浪和鲨鱼攻击的大海上加以表现,就特别能吸引人。当我们读到作品时,一方面被“老人和大海”这种个性化的组合所震撼,另一方面又与老人所体现的精神产生共鸣。作品感染力就来了!
2.主题具有主观性,要用先进的世界观做指导。
书中指出主“题提炼要受到作者世界观、思想感情、艺术修养、审美情趣,以至于不同的经历、学识、才情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就启发我们,文章真是我们美丽的倒影。如果我们内心荒芜,情感冷漠,认知低下,一定很难写出优秀的作品。
文如其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什么有着动人心弦的力量?尤其是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特别能激起我们的共鸣呢?
苏轼内心世界的丰富,为他的写作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他对月亮的和人世的观察体验,是建立在他的豁达、圆融的世界观基础上的。
有句话说得好。我都没有观过世界,哪来的世界观。一方面,我们要多读书,另一方面也要多体验生活,多看看世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能不断充实自己。
让自己活成丰富多彩的样子,我们的作品才会呈现摇曳多姿的景象。
Q:不同类型的文章有哪些,分别如何写作?
该书把文章分为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散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杂文、学术论文和科普说明文等9种类型。
散文是初学写作常用的文体。书中重点讲的立意、构思、意境、结构,对我都很有启发。例如,散文构思的线索:
1.以情为线索
2.以理为线索
3.以物为线索
其中,“物为线索”的物,一般情况是被情化了的物。这让我想到指导学生写回忆性的文章,通常可以以物来起篇,并且贯穿全文。例如,一篇回忆我的奶奶的文章,就用了奶奶给我买的跑鞋为线索。睹物思人,回想过去,结尾借物抒情。效果就不错。
该书适合什么样的人看呢?
A.想把写作学得更专业、更系统的人。
B.对写作有浓厚兴趣,但苦于找不到专业学习路径的人。
C.已经学了不少零碎写作知识,急需通过系统化来整合知识,提升自己的人。
D.有一定学习能力,将来会把写作当作一项必备技能的人。
2.《写作吧!你值得被看见》—通俗易懂的写作技能“武器库”
如果把前面那本书比做是一位正襟危坐的老前辈,这一本就是举止洒脱的小后生。
老前辈,可以语重心长,指明方向;小后生能够给你激情,给你力量。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每一种写作技能都是结合具体案例来讲的。特别适合喜欢读故事学知识的朋友阅读。
Q:谈到了哪40个技能?
我用一张图来罗列,便于大家保存。要用的时候,可以随时拿出来看看。比如,遇到取标题有困惑,就可以看看其中的“命题力”,对应的页码是39页。
Q:如何读这本书?
建议:先浏览通读一遍,熟悉40个技能的大致内容,而后对自己目前最紧迫最需要学的打上记号,准备下次再读。
为什么呢?
大家一看这40个技能的名称就明白了。这些技能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写作教学实践,进行了个性化命名。而且作者是台湾人,语言表达的习惯带有些国民时期的味道。
这40个技能,要和前面提到的《普通写作学教程》联系起来看就很有启发了。
上一篇:西医有放血疗法吗?怎么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