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清朝人口为什么能在道光年间达到4亿?
人口,清朝,到了清朝人口为什么能在道光年间达到4亿?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相对于靠天收成的粮食作物,比如大米、小米、小麦,一旦遇到由自然因素导致的人类不可控的干旱、蝗虫等自然灾害,那只能是望天兴叹,只能是坐等着吃朝廷的救济粮了。但是这些外来传入的经济农作物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这个风险,番薯、土豆长在地下,只要不是土地极度干旱,收成应该不是问题,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至于玉米,虽然需水较多,但相对于其他的一般农作物来讲,需水量并不太高,比大麦、燕麦的耗水量要少。再一个,玉米有着比较强大的根系,能充分利壤中的水分。在处于温度高,空气干燥的环境时,叶片会因为应激性向上卷曲,减少蒸腾面积,使水分的吸收与蒸腾适当平衡。最主要的是,玉米对土壤要求也并不十分严格。有了这些因素的集合,即便是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山地和丘陵地带,玉米也能够得到大面积的种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南自古多荒蛮的自然状态,利用有限的地形地貌,养活比以往更多的人群。
2-再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
儒家思想主导下的中国古代社会,向来有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谆谆教诲。战争时期,农户家里的男丁要充军打仗上前线,生死不可知,生男生女的重要程度分的也就没有那么厉害,更有甚者还发出“信是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的感慨,这其实反映的也是对战争的痛恨和对生活的无奈;和平时期,不过是农民还是官宦家庭,那都是极度渴望家里的下一代里面,男孩多多益善,一来不能断了祖宗传下来的香火,二来,光宗耀祖还能有个指望,因为本身家族观念就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东西,皇家如此,百姓家,也是如此,这样的话,但凡是家里没要到儿子的,那就是继续往下生,生得男孩为止。这一来二去,全天下都是这样,人口的增加就是必然了。
3-第三个原因就是清朝的疆域问题,国强地广,能够养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满清从1644年入关,到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完成全部的统一,用了115年的时间,历经四帝。
1644年——1683年 初期整合,收复台湾
1684年——1691年 平定噶尔丹叛乱,将蒙西纳入版图
1692年——1724年 整合青藏高原诸部
1725年——1759年 统一的多民族的大清帝国遂成
看一下清朝的疆域,西至葱岭,南至曾母暗沙,北到外兴安岭,西北是巴尔喀什湖,东北是库页岛,总面积达到1380多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想必大家心里都有数吧。对比一下现在的960就知道了。
如此庞大的地域面积,就直接意味着有极度丰富的自然资源,意味着清朝时期有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宽广的耕地面积,加之一些外来农作物的落地生根,单位平方公里的可耕地能养活的人群数量,自然也是以往的历史时期不能够相比的。
再者说,地域大了,可利用的资源多了,农民可以谋生的渠道和手段较之以往也就多了,不至于像以前一样单单只是依靠种地。当然了,大部分的农民还是种地,毕竟有资源的,要么是沿海,要么是山林。
4-上面提到雍正,他对这件事的作用在于从制度上为当时人口的增加提供了更加保险的保障,
“摊丁入亩”赋役制度的实施,直接导致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减少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个人的生活成本,比之以前,大幅度降低,瞒报漏报人口的现象也就杜绝了。
“摊丁入亩”,说白了就是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对老百姓只征土地税,按照亩地的收成缴纳一定比例的税赋。以前的情况呢,是你作为一个人只要是你活着,哪怕什么也不做也要交税,不管你老百姓愿意不愿意,至少国家政策是这样规定的,那就必须得交。等到雍正时期新的制度实行起来,对于老百姓来讲,算是翻身农奴把歌唱了,穷苦的老百姓不用再依靠大地主照样能够有地种,有衣穿,温饱问题解决了,后顾之忧解决了,剩下的,大概就是生孩子了吧。
不过话说回来,生孩子这种事儿,还是得自己愿意。国外对于生孩子给予补贴的国家大有人在,可架不住人家不想生啊,你说气人不气人。而中国人呢,终究还是传统。
以上,各个方面的因素吧,嘉庆以后到了道光一朝,人口就破4亿大关了。
不过中间经历白莲教起义,人口又锐减了两三亿,又经过几十年,到了道光晚期,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前,人口又恢复了,4.3亿。
后来经历太平天国,又一下给打没了。
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也不一定全部正确,大家看看就完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新航路开辟,高产作物的引进及种植技术的提高。
15世纪,随着西方新航路的开辟,世界经济贸易等发展都连接成了一个整体。于此同时,在中国明王朝,实行了一个多世纪的海禁政策,也得到了放松。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量易种植的粮食作物,大量涌入中国。到了清朝时期,诸多科学家对作物的种植技术,做出了改进发展。使得一些粮食从以前的一年一熟变成了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不论是作物的引进,还是生产水平的提高,都大大增加了土地的可利用度,为清朝人口的增长提供了生存基础。
清朝从顺治到道光,人口从七千万暴增到四亿,什么原因导致的?

历史文社
08-02 11:46优质原创作者
不论是小农经济主导下的的封建王朝,还是现代高科技发展下的新中国。 中国一直都占据着世界人口大国这个位置。但是,人口虽多却也有它的限制条件。比如,古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条件有限,每每遇到饥荒或战争时期,就会有大量的人死于饥饿中或刀剑下。再者医疗水平的落后,也往往导致大量人口死于一些疾病之中。因此,在诸多限制条件下,古代中国人口虽多,但是其增长率却十分低下。

在这种历史规律下,清朝却成为了一个异数。其无论是人口总数,还是人口增长率,都刷新了古代中国的人口记录。据史料统计,清朝人口从顺治年间的七千多万,激增到了道光年间的四个多亿。四个亿,这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人口总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让人惊疑的是,此时的清朝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而此时西方已经进入工业化的道路上。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清朝出现如此夸张的人口爆涨呢?
一,新航路开辟,高产作物的引进及种植技术的提高。
人没有辟谷之术,不论在什么时期,粮食都是他们生存下去的重要依附物。封建时期,人们的饱腹之物主要就是稻、黍、稷、麦、菽,这五谷。五谷虽好,但在天灾人祸面前不堪一击,随时把人们置于饥荒的之中。种植技术的落后,也使得一些作物无法发挥它最大的效用价值。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