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现在主要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的“丧文化”?
文化,的人,年轻人如何看待现在主要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的“丧文化”?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季春生,这个男人不仅在个人仪表糟糕,而且行为举止也惹人鄙夷。这个角色的传递出来的形象,就是个每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不想自我奋斗,获不获得成功也没有关系,希望坐享其成的生活方式 —— 一个90年代的社会废物。
这样的形象跟所有年代所提倡的积极、健康、向上主流精神相悖论,但却在此时此刻,恰好跟这个时代青年文化无缝切合。他的颓废、绝望、悲观、生无可恋,正是这批超时工作、超额吃饭、压力大、挣钱难的大众内心状态。
词汇表达含义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躺尸到死亡”、“颓废到忧伤”,这些搭配在葛优躺图片上的文字,也从来都没有掩饰过这批青年人想通过葛优来传到什么思想感情。简单说,就是想要躺着,不想思考,什么都不想干了。
表现
千百年来已经有无数人这样躺着了,葛优并不是第一个。但是“葛优躺”能够在此时此刻走红,跟它背后青年人息息相关。这批人转发带有“葛优躺”照片的微博,纷纷留言说自己每到周末就是这个样子,而且想要每天都是这个样子。他们大多数是 90 后,是目前微博上最活跃的用户年龄段。
网络媒体分析:
关于90后的研究我们也看过不少。他们所身处的成长环境,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们经历了应试教育、升学压力、就业困难、经济转型等种种压力,他们通过互联网得知全球范围的动态,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一个风险社会。跟其他年代寻求外部扩张不同,90 后知道外部扩张是要承担风险的。并且,他们享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更为扁平的家庭和就业关系,对他们来说外部扩张不是必须的。他们更经常谈论的是“我”,是“成为我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互联网工具成为他们情绪的宣泄口。有一部分人通过互联网释放自己的里人格(在这里,里人格指内心想法),他们把负面情绪、犬儒的理想释放在网上,而在日常生活的这个“我”,似乎跟互联网上的那个“我”没有半点关系,他们看起来就像是共用一具躯体的两个不同灵魂。但更多的是另一部分的人,他们是内外统一的青年人 —— 我就是我,我是一个完整、独立,并勇于为自己发声的个体。
这批内外统一的年轻人乐于做自己,不需要扮演别人心目中三好青年的完美形象,所以承认自己是垃圾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他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缺陷,并为自己而活,接受自己是一个这样的人,与自己和解。
像葛优躺这有带有负面情绪的形象在微博走红,是青年人勇于去转发、去分享、去倾述、去再创作,去告诉别人“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我觉得躺着什么都不用做的状态挺棒的”。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在以前,内心迫切希望当一个不劳而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也会羞于开口吧。
先前我已经说了,葛优一躺表现出来的颓废、绝望、悲观、生无可恋,正是这批超时工作、超额吃饭、压力大、挣钱难的大众内心状态。压力大很容易理解,但为何压力大导致的不想努力会成为全民狂欢?是什么导致了他们选择了葛优躺来传递内心的渴望?
我认为,这是因为传统努力已经难以实现生活的质变和阶层的上升了。目前在这个国家,由于社会成本高居不下,下层通道往上的空间逐渐已经堵塞。我们都知道“不努力就去死”、“越努力越幸运”诸如此类的励志名言,但是更有把握的是“努力未必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
这样绝望特质的发言,是青年人洞悉并受困于自身无能的“丧(sàng)文化”的崛起。
学术界分析:
青年"丧文化"产生与流行的原因主要包括虚拟网络的现实"拟构性"、青年自我的"主动污名化"、集体和社会的"无意识"和"有意识"、"微时代"的情绪感染:从"微"到"大"等四点。应当采用"理性与谨慎并行"的方式对待青年"丧文化",应当运用优势视角对青年"丧文化"展开研究,应当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青年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
其它代表人物
除了葛优躺外,丧文化代表人物还有网红青蛙 PEPE,有四肢的咸鱼,还有舶来品懒蛋蛋诸如此类的形象。他们无不例外都是在传递一种“我已经是个废物”自嘲式的信息。
表达内涵
这些形象既不是犬儒主义,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没能力、没智商的“废物”。在我看来,他们都表达了沉浸青年人,对于现实再如何努力也难以打破固化的阶级的绝望 —— 发展前景太过迷茫,前进的路太过曲折,我们洞悉并受困于自身无能。既然如此,就让我们躺一躺,就这样,到躺尸到死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丧”不能算是一种文化,而是当代年轻群体的一种“处世哲学”,即逃避现实。其次,究其根本,是一种对现实处境下的手足无措而采取的不思进取的悲观主义态度,颇有些“破罐破摔”的意味。如果说阿Q精神是自己取悦自己,那么“丧之精神”就是自己贬低自己。最后,总结起来,所谓的“丧文化”之所以流行,正应了那句老话“往上不容易,往下一出溜”,堕落从古至今都是极其容易的,而向上则需要付出太多太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简单而言就是当自我价值无法得到实现时,为了证明或者在内心安慰自己还是有价值的,所以就调低预期目标而产生的一种心理……
有学者认为“丧文化”就是当代青年为了宣泄负面情绪的一个缓冲地带,就像科塞提出的“安全阀机制”,即要给人们的情感宣泄提供一个缓冲地带。
在现代,青年群体的思想复杂且多元化,他们自我意识高速发展,存在高度的自我关注,情绪波动频繁不稳定,容易产生叛逆、焦虑、迷茫甚至极端化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得而青年群体更易接受亚文化的群体情绪的感染。
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存在着较大差距且在短期内难以跨越时,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策略,他们往往采用“防御性悲观”的态度,即降低自我期待,回避因为可能失败或无法达成目标而产生的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否定。
上一篇:大衣哥成名后给家乡村民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据说年轻村民每天直播他赚钱,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