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诗中总抒发怀才不遇,在没有人理解欣赏的情况下,诗人们是怎么肯定自己是不遇而非无才的呢?
怀才不遇,诗人,的人古诗中总抒发怀才不遇,在没有人理解欣赏的情况下,诗人们是怎么肯定自己是不遇而非无才的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诗中总抒发怀才不遇,在没有人理解欣赏的情况下,诗人们是怎么肯定自己是不遇而非无才的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
这是从古至今文人的一种怀才不遇的表现,试想,所谓的文才,只有从实践中提取素才,真正做到为劳动者服务,并且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光自己觉得才高八斗,一付高高在上的姿态,得不到社会大众的接受,只能说空谈,不管才华多高,大众喜爱才会有舞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句笑话,每天收到“尚可网”的官方邀请回答问题,感觉非常热情。还特别提醒一句,赶紧抢答吧!
我干嘛那么着急着抢啊!抢了有啥好处?
今天这个问题有点奇葩。古代诗人有名头的多,名气小的更多。有才情才气才华的会有牢骚满腹的时候;才华不太出众,又不太甘于平庸的,更有那种怀才不遇的感觉。这样的情形直到今天恐怕还是如此。
怀才不怀才,老百姓说得很直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当然时也运也命也,这也是客观条件。生不逢时,身处官场或者职场都不得意,这就像大牯牛身陷泥淖,越挣扎越陷得深。所以,感觉怀才不遇了,就先安静下来,等待机会再说。“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是伟人说的话。
古代诗人那么多,他们已经作古,今天的我说的这些话,他们听不到了,他们那时候是不是感觉机遇太少,我也没办法知道。有空了,也只有去看看那些文字记录,体会体会他们的心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家可以想一想,中国是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在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中,几乎读书人都要写几首诗来抒情言志,但不可否认的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文人墨客所写的诗词都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了;只有百分之一的诗因为写的好,而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得以流传。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古人那些怀才不遇的古诗,都是经历中国古诗词文化之滔滔洪水冲涮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如果是无才秀才所写怀才不遇之诗,恐怕也流传不到今天,更不会为阁下所拜读。
而能留传至今的怀才不遇诗作,在当时就能为人们所喜欢;只可惜皇帝老儿高高在上,科举考试又以八股文为主,不能尽选天下贤才,无数的高人遗落民间,这些高人当然知道自己有才啦,所以才写自己怀才不遇的诗作流传到今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能称为诗人的人都是有才气的人。诗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诗人只知吟诗作对,而缺乏其他方面的才能。在社会上很难有一席之地。
2.所处的历史时代,统治者轻视文人,诗人受排挤。
3.诗人都说是怀才不遇而不是非才,是因为自古文人都是清高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过去古人创作精品诗词,我想肯定是传播的很慢,有才华出众的文人墨客也非常之多,只不过是没有特别的身份和名望,写出的作品流传很少甚至埋没千年。没有地位的才子诗文更得不到外界的欣赏交流,虽然写的好,只有自己来欣赏品味,遇不到好时机发扬自己的作品。而如今的科技发达,传播更快,可说是秒杀天下,欣赏阅读的人众多,所以说应该感谢头条,让爱好中国文化的文人墨客感受到了万分欣喜。谢谢邀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古今中外确实有许多人因怀才不遇而顾影自怜,因壮志未酬而感叹华发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既道出了唐代诗人陈子昂怀才不遇的郁郁寡欢,更成了千百年来“怀才不遇”者感时伤春的“标配”。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许多怀才不遇者为了理想而背井离乡,也经常听到一些自以为“怀才不遇”的人自怨自艾。于是,少部分人有机会欣赏到远方的田野和诗的画卷,而绝大多数人只能在哀怨中沉没于时代的尘埃里或屈服于眼前的苟且。唐代诗人韩愈在他的《马说》里也曾这样感慨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是的,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除了赶上好的时代,还需要有幸碰上伯乐指点迷津、助你一臂之力,才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一篇:如果你很喜欢一个人,但你不能和(她)他在一起了,你会删了对方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