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乙己既然把茴香豆给小孩子吃,又为什么偷东西呢?
茴香豆,读书人,他的孔乙己既然把茴香豆给小孩子吃,又为什么偷东西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孔乙己既然把茴香豆给小孩子吃,又为什么偷东西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阳羡退士,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塑造出的一个颓废旧文人的形象。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于清王朝已覆亡,科举被取消,孔乙己作为一个文人,进仕无途,谋生无术,也许家里连赖以生存的薄地都无一垄,其生活的困顿是在情理之中。所以,即使是去咸享酒店沽酒小酌,也只是最简单的一碟茴香豆、一碗酒,并立于柜台边上,就着茴香豆下酒,末了还付不出酒钱,几乎每次都是赊账。这些举动,与今人看来,似乎是寒酸之极,但在当时却是常态。
到了后来,好不容易找了份私塾教师的工作,又因为偷拿了几本书被打断了腿并赶出私塾,才有了孔乙己式的"名言"一一读书人窃书,能算偷吗?
在今天看来,这句话实在很可笑。但放在当时,书对于孔乙己这样没有稳定收入的穷文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即使每本书只需几毛、几块钱,但是也决不是孔乙己能买得起的。一个连买一碟茴香豆和一碗酒都需要一文一文在柜台上排出铜板来的人,其经济上的内内窘迫不言而明。至于他把茴香豆分给孩子,说明他内心善念末泯,是作者特意为他的人品作的注脚,借此来证明他后面荒诞的举动和窃书行径,与真正意义上的偷盗有着本质的区别。
古人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底层文人的潦倒和不堪,虽然没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般的血泪控诉,但是也通篇都以平静的口吻叙述着人间的悲凉!细细读来,仍有让人默默不得语的肃杀气氛!这文章到底不是现代的冷笑话!欲读此文,先了解一下文章的时代背景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乙己》鲁迅先生笔下一位深受封建科举制度影响的悲剧人物。封建科举制度下诞生一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知识分子,一味地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么就缺少了基本的生活技能与社会常识。
《儒林外史》中我们熟知的范进就是这样一个人物,这类人都醉心于科举这条歧路,而且过于执着的追求让他们穷困潦倒,甚至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
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人物,内心有着我是文化人的清高,从他教人家写茴香豆的“茴”字我们就可以看出,文中伙计表示会写,他又说“茴”字有四种写法。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从此处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孔乙己有种想展示自己的才华的目的性,那么在别人眼里其实都是一文不值的,甚至带着蔑视。
也不奇怪,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社会中,谁还会去在意一个“茴”字有几种写法,在这里我认为其实孔乙己心里还是希望得到别人赞赏的,在别人眼里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两个字“拽文”其实我们现在生活中也不乏有这样的人,自认为有一些学识,那么在别人面前就开始摆谱,自以为是。
从他给孩子们吃茴香豆可以看出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的朴实与善良。同时也反应出来一丝心酸,孩子们天真与孔乙己的落魄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在成年人眼里,孔乙己迂腐,可怜,大家都是以白眼,讽刺,瞧不起的眼光在看他,孩子们不一样虽有嬉笑,但是内心是纯洁的。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说到孔乙己的“偷”,那么我们来看看他偷了什么---书。作为一个深受科举制度影响的文人,那么对于他来说。认为只有书才是最值钱的。在他的心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这里我认为也是作者借此来抨击科举制度下迂腐文人所写。
也旁敲侧击的写出了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满口的仁义道德,之乎者也。那么对于现实生活中对于“偷”的基本常识都没有。从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在这里我们来谈谈孔乙己口中的“窃” 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那么在这里就是借鉴的意思,而并非“偷”。所以孔乙己并不认为那是偷。所以作者也借着这个事情写出了一个“伪君子”形象。
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的卑微与迂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孔乙己》一文里。鲁迅先生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吃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看到这里,嘴角的微笑大概还未消逝,我的心底便立刻泛起了深深的哀叹:暗示了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孔乙己,作为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缺乏实际技能,只会诸如“‘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这样的迂腐“知识”。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馆“咸亨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
他始终活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圈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孔乙己读过书,考不到功名,却会被人嘲笑,连个小孩都看不起他。本来可以抄抄写写为生,可是他却好吃懒做,死爱面子。当他脸上带着伤疤、兜里一旦有了钱走进酒馆的时候,却又成了酒馆上下所有人的笑料。
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的动作:一个“排”字刻画了孔乙己的穷酸相,偏摆阔气。对了,还有,他就算是沦落街头流浪,也仍不肯丢弃身上的长衫,可能只是为了证明他是个读书人的缘故吧!还有他的神态:“涨红了脸”“青筋”“争辩”却又显示了孔乙己的伪君子像。
上一篇:天才物理学家可以聪明到什么程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