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时期天下13州曹魏占据9州,实力远超蜀吴,为何魏国没有能够统一三国?
魏国,东吴,蜀汉三国时期天下13州曹魏占据9州,实力远超蜀吴,为何魏国没有能够统一三国?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凭地利阻拦统一:
公元223年蜀汉邓芝使吴时就对孙权讲: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这个原因魏蜀吴三国都有人提到北方要统一南方最大的问题是重险之固和三江之阻。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周瑜和诸葛亮就提到曹军不习水战,而南方是利于水战。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对于这个问题曹操也是清楚明白的。所以公元208年征荆州之前打造水军,公元209年也训练过水军。在此之后就没有记载有训练水军。赤壁之战后曹操就再也没有饮马长江。又武皇帝(曹操)圣於用兵,察蜀贼栖於山岩,视吴虏窜於江湖,皆挠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
诸葛亮就曾讲东吴不能越过长江,就跟魏国不能渡过汉水原因是一样的。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曹操的军队战力是很强。在南方江湖众多,西南山岩多。曹操的骑兵根本发挥不出战力来。曹丕三次伐吴,均无功而反。伐吴将领有:曹真、仁、休、夏侯尚、张郃、徐晃、蒋济等。这些都是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数十年的宿将。曹丕认为无功而返就是魏国的军队发挥不出战力。就是没有一支强大水师。文帝叹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同样魏国的军队也不能在山岩头发挥战力。
曹操丞相府傅干就反对对蜀汉、东吴用兵,原因在于东吴有长江之险,蜀汉有崇山之阻,难以通过军事手段。我们军队力量虽强,但不能发挥战力。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曹丕伐吴时看见长江暴涨,不得不退军。所以长江既挡住了魏国也挡住了东吴。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归。
曹魏要统一,无论是灭东吴还是蜀汉都是非常固难。灭东吴就必须越过长江,而要越过长江就必须要有一支强大水师。曹魏到其亡都末能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师。魏国不能在长江歼灭南方水师,终不能越江而战。东吴水师随时能切断南北。而越江而战的魏军将成为孤军。进不能拨城,野无资。退路已断,岂可战乎?魏国伐吴时,曹休上书要救渡江而战。曹休一路有十多万人。而东吴防守的应在数万人。当时曹丕吓的立马派人去阻止。董昭讲就算曹休有渡江之志,只有他是不行的要诸将都有。但是谁愿意寻死路呀。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幸?曹休还没有渡江,东吴水师就来了。军未时进,贼救船遂至。
公元213年曹操打东吴不得不撤退,打了一个多月就退军了。因为春水一来江河湖泊水位暴涨,利于水军作战。偏偏曹操的水军就不行。公元222年魏国伐吴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一路。当时江水浅,魏军搭浮桥过江。魏军围南江陵。当时人人都认为定能攻下江陵,董昭认为赶紧退军才是。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桥而济,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狭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贼频攻桥,误有漏失,渚中精锐,非魏之有,将转化为吴矣......加江水向长,一旦暴增,何以防御?就不破贼,尚(夏侯尚)当自完。东吴真的在准备烧桥,十来天后长江暴涨。虽然魏国退的快但损失也是不小的。贼两头并前,官兵一道引去,不时得泄,将军石建、高迁仅得自免。军出旬日,江水暴长。 曹仁一路数万人从濡须进攻,东吴朱桓五千人。曹仁攻入濡须洲中。蒋济认为不可,那是死路。济曰:\"贼据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为自内地狱,危亡之道也。\"仁不从,果败。魏国不得把防线从长江后撤,数百里的无人区。淮南滨江屯候皆彻兵远徙,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
曹魏要是灭蜀汉,成本比伐吴还要大。首先来说蜀汉远,粮草也是一大难题。魏国历次伐蜀后勤这一难题使得不能久战。曹刘争汉中时,刘备占据险要后讲:即使曹操来了也不管用。曹操为支援汉中,征发徭役。结果南阳、洛阳周围郡县吏民皆苦于徭役而反。所以在公元215年曹操占据汉中时就有不少人劝谏放弃汉中。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
魏国每次提议征蜀汉,反对的理由皆是远征所经崇山峻岭成本太大。而且反对伐蜀汉比反征东吴更强烈。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魏明帝想先下手为强。孙资反对讲: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公元230年魏国三路大军伐蜀汉。华歆反对讲:从千里之外运送军粮,不是用兵的有利条件,通过险阻,深入敌国,难有独立克服的功效。听说今年征发兵役,颇有损于农桑业......魏明帝回复讲:“您深入考虑了国家大计,我很是称赞。贼国凭借依恃山川险要,武帝、文帝二祖辛劳在先,尚且不能攻克平定,我岂敢自夸,说一定能消灭他们呢?众将领认为如果一次也不试探谋取,他们不会自动灭亡,因此出兵观察以寻找他们的破绽。如果天时还没到来,周武王军队返回,已有前代事例作为借鉴,朕将不会忘记您的告诫。”后因大雨召回伐蜀汉大军。
三国之主能用人,以成鼎足之势:
清代史家赵翼评价三国之主: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曹操、刘备、孙权三人都能用人。在用人方面三人高低有多种评价。就用人来说大多数人认为曹操\u003e孙权\u003e刘备。地盘和人才也是曹操\u003e孙权\u003e刘备。虽然曹操在地盘和人才胜于孙权和刘备,但地利抵消了一部分差距。曹操一生之中也就看得上刘备和孙权。曹丕当皇帝后曾多次询问大臣统一天下当讨伐那国先。贾诩回答: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汎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贾诩的回答也提到了蜀汉东吴凭地利阻拦统一。还讲魏国群臣没有人是刘备、孙权的对手,也意指曹丕不如他们。
三国之主中刘备的起点是最低。因为起点低,对人才更加渴望。诸葛亮在隆中对讲思贤若渴。加上其出身不高,也不会有门第之见。公元184年黄巾之乱暴发,朝廷无力征讨,只得让各州郡募兵征讨。刘备集结了一些人马跟随校尉邹靖讨黄巾。关张也是在这时候跟随刘备的。刘备跟关张同床而睡,跟兄弟一样。关羽在曹操那里时,曹操知道关羽不会留下。曾让张辽询问。关羽讲我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会背弃。刘备依附公孙瓒时,结识了赵云。赵云也有意为刘备效力。后来赵云以兄丧离开,刘备知道赵云不会回来。刘备抓着赵云的手告别,当时赵云讲:终不背德也。意思是讲我肯定不会忘了你(刘备)的恩德。公元200年刘备在袁绍那里时,赵云马上去邺城。刘备对待赵云也是同床眠卧,这跟关张的待遇是一样的。赵云不投袁绍和离开公孙瓒,却选择实力最弱的刘备。赵云投公孙瓒时,两人有一段对话。赵云讲我是从仁政所在,离开而投刘备也是如此。公元208年在当阳长阪赵云保刘禅和甘夫人,当时有人对刘备讲赵云已经投曹操。刘备认为赵云不会背弃他。郭嘉、傅干等人曾说刘备得众心(宽仁),所以手下愿意拼死效力。
上一篇:探岳到底买黑色还是白色?好纠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