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赫鲁晓夫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赫鲁晓夫,斯大林,苏联赫鲁晓夫资料简介(个人简历及图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时,会场群情激动,掌声如潮。接着,赫鲁晓夫巧妙地借列宁的品德与威望来讽刺斯大林的专制与自私,从而为个人权力的巩固费尽心力。事实上,赫鲁晓夫下决心把斯大林赶下神坛,绝不是单纯巩固权力那么简单。于是有人推测,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如此仇恨的导火索,应归于“尼基塔”为儿子复仇――他与第一任妻子生的儿子列昂尼德・赫鲁晓夫,因二战期间的飞行战斗中意外失踪而被斯大林判处死刑!赫鲁晓夫两次请求斯大林对他儿子从宽处理。斯大林也口头应允网开一面,结果是立即就地枪决!
第二十次党代表大会展开的反对个人崇拜的斗争是苏联共产党及其人民在前进道路上扫清思想障碍的一场伟大的斗争,对苏联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大会以后,大批政治犯被释放,在斯大林的集中营和监狱里死去的人的案件得以复查,恢复名誉。文化生活逐渐活跃起来,学术界也摆脱了旧的束缚,社会科学战线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和研究。伊丽亚・爱伦堡小说的题目《解冻》成了人们形容苏联政治、社会、文化生活新局面的一句俗语。
赫鲁晓夫从秘密报告获得政治成功后,其执政期间基本上没有对政敌进行打击报复。他充分遵从党章办事,尽量避免个人独裁。在他的建议下,斯大林的塑像被搬离广场,斯大林的著作被取下书架,以斯大林名字命名的城市纷纷改名。除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赫鲁晓夫导弹”这一特例外,赫鲁晓夫党内民主上有许多可爱之处。甚至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主动权,他频频请求中国领导人做出政治支援;他呼吁苏联党内谨防“老人持续当政”、“病夫治国”。正因为赫鲁晓夫轻信“民主使苏联新生”,才显得政治问题表面上“开明、大度”,实际上被权贵集团加以嘲弄。
事实证明,惟赫鲁晓夫执政十年,比他的后继者显得社会温和、民主健康。
“皮鞋风波”
由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形象严加破坏,使苏俄几代人的意识形态出现了真空与混乱。外界上,斯大林成了一个懦夫和外行人的外交标本。这种动向导致导致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挫折,东欧附庸国对苏联的忠诚度出现了动摇。
赫鲁晓夫是个率性的人。为了打压美国嚣张气焰,也为了凝聚共产主义阵营力量,在联合国大会会议期间,当西班牙佛朗哥政权代表发言时,苏联等国代表集体敲打桌子和喧哗。而赫鲁晓夫居然脱下皮鞋,敲打桌子,表示抗议。这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使东欧国家找回苏联能提供军事援助的底气,也使赫鲁晓夫成为世界政坛风云人物。
关于赫鲁晓夫拿皮鞋敲桌子的描述,另一种说法是:当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时,因为很多国家轮流发言,所以联合国代表们听多了,很多人就开始昏昏欲睡,大家对赫鲁晓夫的发言不感兴趣。赫鲁晓夫看见旁边的印度代表翘着“二郎腿”,正在闭目养神,于是就把印度代表的皮鞋脱掉,使劲敲桌子。这就是赫鲁晓夫敲桌子的情况。赫鲁晓夫在散会后,告诉这位印度代表,以后他每年都给这位印度代表送一双苏联最好的鞋子。赫鲁晓夫也确实做到了,在他下台之前,他总共给这位印度代表送了十双鞋子。
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许多年以来,全球对赫鲁晓夫的评价毁誉参半。美国谴责,英、法、中、日等国批评,但当时的华沙组织参与国基本上是默默支持的,古巴深信苏联能够成为自身对抗美帝国主义的坚强后盾。
据《赫鲁晓夫日记》坦言:“(赫鲁晓夫)升级古巴导弹危机,是为了警告美国核竞争最终两败俱伤。核武器的研发,对全球的和平与稳定没有真正威慑力,反而使局势复杂……”
心情冲动是政治家的致命伤,也容易遭到对手攻击。古巴导弹事件其动机与行动严重不符,从而弄巧成拙,同时,也损害了赫鲁晓夫本人的政治威信。
出兵匈牙利
苏共二十大会议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当时不仅在国内引发了一阵骚乱,而且斯大林的家乡格鲁吉亚人也在第比利斯为了抗议而上街游行,后来还发生了军警与群众队伍发生流血事件。
同年10月,先后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事实上,出现这种混乱很在正常,因为苏联处于内外交困状态,早在斯大林后期已经岌岌可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正营通过冷战与“金元外交”使欧洲国家意识形态处于紊乱之势。
赫鲁晓夫采取军事行动时,正是其政治地位日渐巩固之时。国内普遍看好赫鲁晓夫,大批冤假错案得以昭雪。赫鲁晓夫向中国转达了苏联决定以战求和政策,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开始反对苏联出兵,认为“波匈事件同苏联的大国主义有密切的关系,你们对兄弟党指手划脚,横加干涉,使人家感到主权受到损害。在社会主义各国共产党之间,必须承认独立和平原则。”但后来在赫鲁晓夫一再请求下,周恩来出访匈牙利,使苏匈风波始得平息。
“联合舰队风波”
客观地说,赫鲁晓夫上台伊始,是急于与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建立良好的私人感情的。1954年9月赫鲁晓夫率领庞大的代表团参加中国国庆5周年庆祝活动。 主动对毛泽东承诺:苏联军队将于1955年底以前撤出中苏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基地,并将该基地交还给中国;将中苏合办的新疆有色及稀有金属公司、新疆石油公司、大连轮船公司和民航公司中的苏联股份于1955年1月1日起完全移交中国,中国数年内用出口货物偿还;苏联给中国5.2亿卢布长期贷款,帮助中国新建15项工程,扩建141项 工程;还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政府关于中苏关系和国防形势各项问题的联合宣言》及《关于对日本关系的联合宣言》等。
这说明赫鲁晓夫执政早期并不是纯粹的反华派。但中苏关系真正恶化始于苏联全盘批判斯大林,两国关系恶化升级则是“长波电台风波”。
1958年4月18日,赫鲁晓夫命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信中说:为了指挥苏联在太平洋地区活动的潜艇,迫切希望在1958年至1962年间,由中苏共同建设一座大功率的长波无线电中心和一座远程通讯的特种收报无线电中心(即长波电台)。建成这两座中心所需费用,苏联出大部分,中国出小部分。”
这一行为无疑触摸中国主权底线,毛泽东对此予以拒绝。随后,赫氏又向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共同潜艇舰队的问题。 赫鲁晓夫说:“为对付美国第七舰队,需要在中国建长波电台,这种事对中苏双方都有好处,越快越好……”
毛泽东勃然大怒:“我们还有没有主权?你们是不是想把我们的沿海地区都拿去? 我们再也不想让任何人利用我们的国土达到自己的目的!赫鲁晓夫同志,中国人是最难同化的,过去有多少个国家想打进中国来,结果呢?那么多打进中国来的人最后还是站不住。”
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里写道:“毛泽东的愤怒和言辞之激烈也让我极为震惊。毛泽东毫不遮掩的显示了对我的轻蔑态度,我只是出于实用立场的考虑,并没有侵犯中国主权的图谋,我无法理解毛泽东为什么会反应如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