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秦国灭亡的那么快?根本原因是什么?
秦朝,秦国,始皇为什么秦国灭亡的那么快?根本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秦国灭亡的那么快?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到公元前206年被刘邦项羽起义军推翻,大秦帝国只维持了15年就灭亡了。这远远超出秦始皇一世、二世以至于万世的预测,其原因有六:
一、秦国兵力有限,难以控制全国。
秦国兵力几乎全部来自关中秦国本土,在北方抗击胡人的蒙恬军队有30万人;在南方,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平定南越、桂林、象郡、南海等;防守关中四关、咸阳的兵力没有具体统计,大概应有20万人;驻守全国三十六郡的兵力大概有10万人(没有具体统计,只作大概估算)。这应该是秦国的全部兵力了。陈胜起义后,山东各郡县群起响应,每郡两三千人的防守部队是难以应付的,被很快消灭。王离率领的北方增援的主力部队也被项羽消灭;南方军队在任嚣、赵佗的带领下背叛秦朝,建立了割据政权;兵力不足,只得让章邯把70万刑徒临时编入军队,但很快瓦解。所以,三年就灭亡了。
二、秦始皇一直不敢相信六国人,不敢从六国招收士兵。
在荆轲刺秦王,高渐离用筑谋刺秦始皇、张良博浪沙锤击始皇之后,秦始皇终身不敢接近六国人,就连普通老百姓,也不敢把他们编入军队之中。至多把他们发放到边关戍边。秦朝的正规军一直在关中秦本土征召,这就损耗了关中的人力资源,进一步削弱了秦国实力,也减少了秦朝兵源,导致兵力不足。
三、在新形势下,没有改革管理体制,依然墨守“商鞅变法”管理模式。
六国民众,文化发达,思想进步、活跃,民主、仁政、德教思想深入人心,而且敢于抗争;与关中民众的淳朴憨厚、畏法忍气的本性有明显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依然用旧的商鞅变法的重刑罚、弃德教的管理模式去统治六国民众,就行不通了,必然引起各阶层民众的强烈反对。假如秦始皇能根据六国民众的现实情况,而适当改革、调整管理体制,恩威并施,德刑兼用,就不会引起六国民众的强烈反抗。用高压严刑以防民叛乱,正犹如削足适履,适得其反。
四、法律严酷,被民众视作暴政,官逼民反。
秦国一直实行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过分强调法律的作用,而严重忽视了仁德教化的引导作用,甚至于极端到焚尽天下历史典籍和上古圣贤之书的疯狂程度。所以,在统治国家方面是有严重缺陷的。秦始皇、秦二世不但没有纠偏,反而强化了法律的镇压和统治作用,“一切皆决于法”,把法律看做是万能的东西。自然官逼民反,造反怒潮迅速燃烧。
五、朝廷上层腐败,导致层层官吏腐败。
奸臣赵高专权,指鹿为马,丞相李斯都受其迫害,群臣更是明哲保身,导致政治腐败,上下官吏人人但求自保,与秦朝离心离德。
六、秦始皇、秦二世治理观念根本错误。
胡亥认为:“凡所为, 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主重明法,下不敢为非,以制御海内矣。”
秦始皇、秦二世以为得到天下,就可以为所欲为,就可以驱使天下人为皇帝个人服务,把天下人看做是皇帝的奴仆。
秦朝的这种帝王思维,完全把自己置于民众的对立面。这完全背离了古代民众设置君主,是要君主来更好地管理大众这一指导思想,更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文化背道而驰,
周朝先祖古公亶(dan)父有一句名言“有民立君,将以利之。”意思是说,民众设置君主的目的,是要君主有利于民众,而并非有害于民众。
鉴于秦朝对民众的倒行逆施,所以,六国民众不接受秦国的统治。这是六国自上而下,无论贤愚都群起反抗秦国的根本原因。
秦始皇、秦二世的治理理念的根本错误,还导致了他们的独断专行,为所欲为,不允许有反面意见,把反面意见视作对法律的违反,要严刑处罚。这导致秦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偏,最终灭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朝灭国有几大原因,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一.严刑酷法: 秦国从孝公时代起实行商鞅变法,说通俗一点就叫严刑酷法,处罚非常之重,但同时也实行了军功爵制,为日后一统天下奠定了强兵的基础。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秦朝灭六国后,经过数百年战国混战的各国百姓都想从此过上安稳的日子。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文字,钱币....但是秦始皇就是不肯在民心上下点功夫,似乎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或者说他明白了也不想这么去做。而是继续滥用民力,征集数十万人修秦陵,阿房宫,长城。滥用民力的结果是失去民心,失去民心的同时还导致大量田地没有劳力耕种,成片成片地荒芜,其结果老百姓生活比原来更苦了。 二.阉党祸乱: 秦朝灭亡跟阉党祸乱有一定关系。阉官赵高在秦始皇时代,做人那是小心翼翼,不敢半点越轨。但是始皇帝一驾崩,赵高马上露出真面目。由于怕扶苏上台后容不下他,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联合李斯,胡亥假传圣旨干掉了扶苏,蒙恬。二世上台后,赵高胆子是越来越大,接着把当初的合伙人李斯也给处理掉了,再后来竟然公然在二世和群臣面前指鹿为马。再再后来,赵高想我自己也来当当这个皇帝过过瘾,于是派人把二世给杀死了。 史书中还提到一个情节,就是陈胜吴广起义之初,传令官向朝廷汇报军情时,赵高为了忽悠住秦二世,向他隐瞒军情,甚至把报告真实军情的传令官给杀了头。之后的传令官都学聪明了,只报喜不报忧。凭秦军灭六国的实力,如果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初就出手灭掉,也不至于被六国贵族利用,推波助澜,成了蔓延之势。 三.军队失控 当时的秦军主力部队大约有80万人。其中30万人驻守北方,就是随扶苏,蒙恬修长城的那些人。50万秦军主力去了南方征南越,二次征南越的将领是任嚣和赵佗。这些主力军当年那是绝对服从秦始皇的指挥。但是秦始皇死掉后,秦二世对这些军队的控制力就削弱了。尽管这样子,当陈胜吴广的军队打到关内时,章邯 率领了一支临时由服劳役的犯人组成的军队,硬是把陈胜吴广打得屁滚尿流。试想一下看,如果拥有对秦军主力绝对的调配权。调回南越那50万正规军,对付拿着锄头,铁锹的农民军那就跟切菜差不多,后面也就没有项羽,刘邦什么热闹事了。总之,秦始皇还健在的话,秦朝出不会那么容易就被灭了。 有人也许会说王离的10万秦军主力不是投入了巨鹿之战了吗?秦军主力不是也败在了项羽之刀下。但司马迁《史记》有一句对王离的真实评价:“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 司马贞《史记索隐》记载:“贲、离继出,三代无名。” 这两位所说的大概意思是,王离祖父是秦名将王翦,父亲是名将王贲,但到了第三代,凭的是荫祖而非自己真实本领。再加上项羽的威猛,失败已在所难免。 总结起来说:秦用酷法,亡;汉用薄役,兴。隋用酷法,亡;唐用薄役,兴。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王朝,人心才是最关键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拥有再强的军队,如果民心尽失,灭亡那是迟早的事。 秦朝历经秦始皇,秦二世,秦王子婴,二帝一王。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进入关内,秦王子婴率百官向刘邦投降,秦亡!国祚仅15载。
上一篇: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