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欢迎大家评论一下,《三国演义》刘备三请诸葛亮中,对诸葛亮的看法?
刘备,茅庐,诸葛欢迎大家评论一下,《三国演义》刘备三请诸葛亮中,对诸葛亮的看法?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欢迎大家评论一下,《三国演义》刘备三请诸葛亮中,对诸葛亮的看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科技的进步得以让三国演义走上银幕,这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诸葛亮,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当红历史人物,其才能和个人表现深受后人推崇。其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更是让人记忆深刻的精彩桥段,那么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延伸到更深层次的思想有那些呢?我就结合你提出的问题,简单的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自我包装的重要性
在刘备去请诸葛亮之前,诸葛亮早已经着手包装自己,三国时期人才辈出,诸葛亮虽才能突出,但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很难斩落头角。那个时候认为某某人才能过人,基本上是靠大街小巷口口相传喊出来的,可没有如今网络如此发达。诸葛亮首先将自己名气打出去,当然他老人家的才学不用怀疑,但千里马必须要有伯乐来发觉,完美的把自己包装成闪闪发亮的金子,更容易让伯乐找到自己。比如现代社会的营销,主动的包装推销,效果上绝对比被动的坐摊买卖强很多,所以诸葛亮的自我包装是第一步。
回合制的重要性
生活中,我们对于很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重视和珍惜度不高,这是大多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试想刘备第一次就把诸葛亮搞定了,那么刘备是不是也会认为,诸葛亮这个大才来的太容易了,自然会降低对诸葛亮的重视程度。诸葛亮这样把刘备来回折腾了三次,让刘备深刻的感受到诸葛亮的神秘,认为诸葛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自古什么东西是最好的东西?答:还未得到的东西是最好的东西,诸葛亮就抓住这一点,让刘备来回折腾几次,更能显示出自己的金贵,所以人生中的“回合制”很有艺术。
互相考验的因素
可能当时刘皇叔名头已经很大了,但诸葛亮可没真正见过刘备其人,刘备求才请诸葛亮出山已是事实,但诸葛亮对未来的主公却只停留在皮面上的了解。这样让刘备三顾茅庐,一是能看到刘备是个有恒心,能干大事的人;二是了解到刘备甘于放下身段求贤,证明这个人脾性很好,以后搭伙容易相处。
乱世最怕嫁错郎
其实诸葛亮这样做很容易理解,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投靠一个人,直接相当于站在那个队伍。简单的说就好像派系斗争,一旦投错了主公,就如同站错了队伍,那么就会面临毁灭性打击。良禽择木而栖,诸葛亮有必要对刘备来这么一出戏,以便让自己更了解刘备,让自己的风险降到最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备三请孔明,有深厚背景的。刘备一没有地盘。惟一的地盘还是刘表的新野。将领倒有几个,能打仗。军师唯一一个是徐遮,还走人了。刘备深知人材的重要性。请孔明出山,是真心实意的。孔明倒保留我们现在知识分子的架子,也是想得到人的尊重。所以刘备来了个三请。刘备请到孔明后,很尊重他。但始终未和张飞,关羽心心相印,关,张二人只是尊敬他而异。这一点,徐遮比孔明做的好。关张二人和徐有一种亲切感,无话不说,当成亲兄弟,无话不说。孔明在这一点上,不如徐遮做的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典故的出处妇孺皆知。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成就帝业的故事,将刘备的礼贤下士的态度写得栩栩如生,把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关羽、张飞的居功自傲描绘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这段“三顾茅庐”的故事,是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记载,加以艺术构思而创作的。但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究竟是不是“三顾茅庐”?学术界各有说法。
《三国演义》中关于这第一次见面的记载是:刘备带领军队驻扎新野时,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愿见他吗?”刘备说:“你带他一起来吧。”徐庶说:“可以主动登门去见此人,但不能让他来拜见您。”可见,刘备亲自到诸葛亮那里去请求拜见、赐教。共三次前往,才得以相见。但没有写关公、张飞同往,也没有说明是在茅庐中相见。
诸葛亮自己写的《出师表》中也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几句话,证据确凿。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到了《隆中对》,对刘备三次往访以及诸葛亮论天下形势的内容记载得更为详细。刘备“三顾茅庐”一直被当作礼贤下士、重视人才的典范。刘备当时困难重重,急需人才,从情理上看,“三顾茅庐”是极有可能的,所以历代没有人对此事的真实性有过怀疑。
1.jpg
但现在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认为“三顾茅庐”的记载难以令人相信。诸葛亮是位胸有宏图之士,刘备请他出山,当然正合其意,他岂能大摆架子,而不抓住这个可能失去的机会?当时的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则是个有声望的政治家,对诸葛亮怎能那样低声下气地苦求?虽然前一种说法中以《隆中对》作为证据,但当时,曹操几十万南征大军正威胁着刘备,《隆中对》不提这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是不合乎情理的。
同时,刘备第一次见诸葛亮,不会安排现场记录。所谓《隆中对》,很有可能是后人附会《出师表》而杜撰的。据此,“三顾茅庐”之说就不可信了。
三国人鱼豢写的《魏略》中,也提到了刘、诸葛二人第一次相见的情景。《魏略》中说刘备屯兵于樊城时,曹操方已统一黄河以北,诸葛亮预见曹操马上就要对荆州发动进攻。荆州刘表性情懦弱,不晓军事,难以抵抗。诸葛亮于是北行见刘备。刘备因为诸葛亮年纪小,根本不重视他。诸葛亮通过谈论对当今政局的对策,才使刘备逐渐信任他。最后,刘备才“以上客礼之”。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的记载也大同小异。
从诸葛亮本身的积极进取的态度来看,《魏略》、《九州春秋》的记载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