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知行合一与天人合一,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是什么?
天人,良知,自然知行合一与天人合一,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命题,“知行合一”的“知”,就是“良知”,而“致良知”的过程也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因此“致良知”就是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也就是“致良知”。
“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天道自然的和合为一,追求的是生命个体有限性与宇宙自然无限性的浑然一体。中国传统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都把“天人合一”作为最高道德修养境界和价值追求,但是,在不同的学术流派那里,达到“天人合一”这一目标的路径则有所不同。
比如,儒家哲学所理解的“天”,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道德品格,是“主宰之天”,也是“天理”、“良知”的本原所在,它是刚健有为的,也是作为个体的人所遵循效法的最高本体。个体的人必须通过持续的修养功夫,把自己的道德精神提高到“同天”的高度,也就是达到天人合一、和合天地的最高道德修养境界,实现“内圣外王”的终极目标。
而在道家哲学系统里,“天”更多的是指“自然之天”,它是虚静柔弱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作为个体的人,应该顺乎自然无为之道,不妄作、不妄为,摒弃一切“反自然”的举动,进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修养境界。
再比如,在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看来,必须正心诚意,通过“格物致知”的功夫,对宇宙万物,穷究不已,持续用力,灭人欲之私、存天理之公,便可达到“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至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但在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看来,“格物”就是“正物”,即是去其恶、以归于善,这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即是去除私欲障蔽,彰显吾心本有的粹然至善的内在光明,达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至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知行合一”与“天人合一”的关系,“知行合一”的终极目标就是“天人合一”,而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有很多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分别有不同的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路径,正所谓殊途同归,“条条大路通罗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朽对\"知行合一与天人合一\"个人由于文化不高理解能力浅薄。认为知与行,知是知道,行是行动,你知道这事情能做或不能做?你还去做这行动。后果你也应该知道?至于天人合一,认为天是最大最高层,大自然人在大自然当中,随大自然而生,也随大自然而死。人力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以天底下所有的人们顺着自然科学行事!顺着自然科学行事就叫\"天人合一\"!因此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行合一的另一种表述是:理论付诸于实践、愿望付诸于行动。理论理想在嘈杂的生活工作中能获得统一,才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一个人觉悟人生,从而达成天人合一的人生旅程的必定因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行合一是用,天人合一是体。因为天人必然合一,你说不说也是合一的。因此天人合一是认识。知行合一是方法论,是对于生物本能运用于社会体系的复归方法。天人合一是哲学的低明状态,知行合一是对哲学的运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行合一,是理论要靠实践检验。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就是问答上面经常出现的问题,“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原因就是只知而不行,又或者行不合知。因为毕竟现实生活很复杂,真想把大道理往现实里面套,难度不亚于在现实生活实践毒鸡汤。需要个人的能力与境界都达到很高的程度才行。
但并非完全做不到,不然哪还有“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我更愿意将天人合一理解为合乎于道而存于天地之间。
上一篇:如果我一心只想当一个诗人,每天写一首诗歌,可以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大诗人吗?为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