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人说明朝的文人不如宋朝的文人有骨气?
文人,明朝,宋朝为什么有人说明朝的文人不如宋朝的文人有骨气?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有人说明朝的文人不如宋朝的文人有骨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骨气,与朝代无关,与个人有关。
明朝的文人不如宋朝的文人有骨气?
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当面临外族入侵,国破家亡之际,文人的表现是众生百态,有可歌可泣的,也有投降卖国的。
所以宋朝文人不能笑明朝文人,明朝文人也不能笑宋朝文人。
很多东西,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有人说宋朝国策是与士大夫治天下,文人士大夫地位高,所以宋代文人忠君体国之心更重。
而明朝时文人士大夫如奴仆,所以文人士大夫对忠君报国无感。
是这样,但是也不尽然。
凡事都不是绝对的。
在切实的利益面前,或者是外族铁蹄钢刀面前,有的人能正色面对,有的人会叛国投敌。
伦理道德的影响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因为有很多道貌岸然,心口不一的人,他们只用伦理道德约束别人,而并非是内心信仰。
或者说道德信仰,比不上死亡威胁。
宋末,有可歌可泣的人物,如崖山十万军民投海自尽,如文天祥坚持抗元。
明末,也有可歌可泣的人物,如史可法,如少年抗清英雄夏完淳。
我们也能找出很多这两个朝代的败类,汉奸。
在历史上,我们感觉是宋代坚决抵抗蒙古人,先进事迹极多,一个重要原因是后来明朝驱除蒙古人后,为弘扬正能量进行的塑造。
而我们感觉明代面对满清,先进事迹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清朝的有意压制,毕竟宣传这个不利于清朝统治。
这个原因是不能忽视的,原因大家都懂。
面对民族危机,国破家亡,每个人的选择是不一样的,很多事情的原因也很难说清楚。
你看,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也有很多英雄,也有很多汉奸。
你看,那平时做了很多坏事的人,也有民族大义。
而那些平日满嘴仁义道德的人,却是投降先锋。
外敌入侵的乱世,如大浪淘沙,是英雄是败类,可以检验出来。
任何国家都是如此的。
说骨气,与朝代无关,与个人有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宁折不弯”到“能屈能伸”——论宋明时期文人的气节与民族意识变异的关系。
为什么有人说明朝的文人不如宋朝的文人有骨气?我想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大概是从蒙元攻灭南宋之时境对比满清攻灭南明之时境提出的一个疑问吧。南宋灭亡之时有豪气冲天的文天祥为之高唱哀歌,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并有二十余万居民为之陪葬,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政权,灭亡都无曾有过的轰轰烈烈的气场,其展示了汉族人民宁死不屈,宁折不弯的崇高气节,为后世所怀念。
然而,明朝灭亡之时,虽然有无数名将为之抵抗,也有“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的玉碎存亡,和少年将军夏浣淳的“毅魂归来日,灵旗天际看。”但是这些都是老百姓和一些武将的抵抗,文人们似乎并没有做多少实质性的贡献,满清政权入关之后他们向没有事一样参加清朝统治者的科举,想尽办法挤入满清的官场。虽然也有寥寥数人气节高尚,宁死不屈,一生不仕,退隐山林。这样的人却只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于是这就给了我们一种感觉,那就是明朝的文人,没有宋朝的文人有骨气。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冒气只是一方面,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因素,还应该从民族意识上去考虑。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骨气,虽然中华传统文化中高扬着“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战斗旗帜,但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辩证号角,也经常在中华的历史上空回响。所以“骨气”这个东西,由于时代价值观和价值判断的不同,人们有时将它看得重,有时将它看得轻。这是由于立场和历史条件的不同,怎样选择本无可厚非。
为什么在满清政权入关之后,他们很快就得到了中原文人的拥护?并且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统治了为数亿万的中原汉族人民呢?这难道仅仅只能说当时的人骨气不高是投降派?这显然不恰当。因为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选择满清政权统治中国那是中国亿万人民群众的选择,如果当时的人民群众真的想要一致推翻满清政权,恐怕清王朝根本都坚持不到1911年。
但历史的现实是,虽然在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初,中原汉族人民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人民的起义反抗断断续续的发生了很多,但那只是暂时的,局域的,片段的。为什么人数不到300万的满族人能够统治人数高达亿万之巨的汉族人,为什么人数不到30万的满清贵族能够驾驭庞大的汉族官僚体系?这绝对不是“骨气”二字,“高低”一词,可以解释的。
追其根本原因就是,明清之际中华民族经过元代将近100年的民族融合,经过明朝将近300年的民族整合,其正式名称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但是生活在中国版图内部的各族人民都已经拥有了共同的,朦胧的民族意识,这种民族意识是整体的。以前的中国,仅仅被定义为生活在中原地带的汉族人民,而宋朝之后的中国,或者说宋朝之时的中国则被重新定义为:“能行中国之礼,宗中国之仪,宗中国之法,遵中国之典者。”从礼仪法典的角度来看,满族政权入关之后,对其自身进行了高度的汉化或者称中国化,这一举动赢得了中原文人和中原百姓的文化认同。
于是,在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中华先进文明的前提下,满清灭亡明朝只是一次普通的改朝换代,政权更迭。而改朝换代政权更迭,在中国历史上那是屡见不鲜,司空见惯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宋明两朝对文人的政策和态度是不同的。
宋朝
宋朝自从赵匡胤建宋以后,一直以“重文抑武”为国策,并制定了祖训三条,其中第二条就是刑不上大夫。尤其是文人出身的赵光义继位后,在出征辽国的高粱河之战中险些遇难,而同征的将军不仅没有护驾,反而欲立武功王赵德昭,让赵光义更加的痛恨武人,重用文人,往后宋朝的各代君主,都坚持着“刑不上大夫”“重用文人”这条政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