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现在有的银行不良率能达到10%。这么高的不良,离倒闭还远吗?
不良资产,银行,不良现在有的银行不良率能达到10%。这么高的不良,离倒闭还远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01
试点开启促发展良机
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8月2日发布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的两项细则,随着该细则出台,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将于近期实质启动。目前第一批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机构名单已定,包括银行和信托公司;首单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信托计划将于近期落地发行。这意味着,银行不良资产出表渠道将从不良资产证券化扩大至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这将成为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一大利好。
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工作酝酿已久。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监管层除了提及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之外,也提及了开展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工作。实际上,此前已有不少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开展了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不过,此次相关细则的发布,是监管层第一次对不良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作出单独的严格规定。
细则规定,正常类信贷资产收益权与不良信贷资产收益权应分别转让,出让方银行不能构建混合信贷资产包。这意味着将不良收益权包装成正常类收益权进行转让的行为将被严禁。
与此同时,细则还规定,开展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的,在继续涉入情形下,计算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比例和拨备覆盖率等指标时,出让方银行应当将继续涉入部分计入不良贷款统计口径;不良资产收益权的投资者限于合格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参与认购的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不得投资。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在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中,银行通过对于未来的现金流和回收状态的测算情况,将由此产生的未来收益权流转给其他机构,可实现不良资产的提前变现,在降低不良率的同时,也为不良资产的处置提供空间。此外,随着国内供给侧改革加速推进,国内银行不良贷款将迎来爆发期,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迎来发展良机。
目前第一批127家可参与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的试点机构的名单已经划定,包括多家银行和信托公司。这对当前的不良资产市场无疑将是个好消息。
“不良资产收益权的转让,**开始放宽对银行不良资产的管控,这意味着民间资本的参与将越来越常规化,整个不良资产市场逐渐走向市场化,侧面促进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创新,进而缓解当前不良资产总量持续增加的压力。”资芽网创始人兼CEO张洛夫向《经济》记者表示,尽管这是一个好的信号,但从深层次来看,此举并不能解决不良资产市场的根本问题,行业痛点依旧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不规范等问题让不良资产市场难以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
据此,张洛夫预计,在市场初期,业务开展规模将会十分有限。“由于银监会对银行的监管一直从严,在不能通过转让收益权实现不良出表的情况下,银行对此项业务的进行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投入。”
02
不良率攀升 总额仍在增加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总量仍在不断攀升,不良资产处置领域将孕育出一片广阔的蓝海。据公开数据统计,不良贷款率从2013年二季度开始连续上升,到2016年一季度,已连续11个季度上升。
近日,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于学军透露,截至今年5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超过2万亿元,不良率突破2%,达2.15%。据统计,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4373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52亿元;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则为1.75%,与上季末持平。此外,同期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80.8万亿元,其中关注类贷款余额3.3万亿元,较一季度增加1243亿元。
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庄恩岳也向《经济》记者表示,目前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大幅增加。根据银监会最新统计,现在不良贷款约为1.98万亿元,占比2.01%,其中,五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7000多亿元,股份制银行2500多亿元,城市商业银行(1147家)1800多亿元,外资银行130亿元左右。另外关注类贷款3万亿元,企业应收账款11万亿元,“这是隐患”。
对此,交通银行首席***家连平向《经济》记者分析称,2016年下半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运行仍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挑战,小微企业风险的持续暴露,化解过剩产能、出清“僵尸企业”的力度不断加大,都会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大型企业债务违约和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分化风险也需警惕,“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良贷款增长态势仍将持续。”
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同步攀升的是,网贷行业的不良率也屡创新高。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贷行业总体贷款余额约4300亿元,如果按15%-20%的不良率估算,行业的坏账规模可能达到645亿-860亿元。
对于这一点,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向《经济》记者分析称,不良率不断攀升的原因在于当前宏观经济面的下行和产业结构的转型。
此外,于学军向记者表示,不良资产的大量产生与中国的外贸总量下降息息相关。
“金融危机前,我国长期维持着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在2006年达到顶峰——65%,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导致西方国家需求下降,对我国的出口产生了负面影响。”于学军分析称,自2012年起,中国的经济下行压力就已经显现,2011年的外贸进出口为增长22.5%,2012年出现断崖式下降,与之呼应的是,2012年期,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也大幅上升,“先是从浙江开始,然后向长三角和珠三角蔓延”。
于学军认为,由于浙江以民营企业为主,而且具有“小而散”、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的特点,一旦世界经济出现问题,对浙江的影响就会非常显著。而现在,传统能源地区如东北、山西日子都不好过。
于学军把大量不良资产的出现归结为4个因素,第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发生变化,从负债消费转向去杠杆,对我国外贸有非常严重的影响;第二,我国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成本优势难再回来;第三,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对生产加工企业非常不利;第四,企业的税费成本持续上升,苦不堪言。
“虽然当下不良资产总额和不良率连续上升,但未来不良率有可能平稳甚至出现下降,但不良资产总额会持续增加。”于学军解释称,由于**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会使得不良贷款率的分母增多,民营企业的不良资产增长会使分子增加,但分子的增速不及分母,所以不良率可能不会增长,但不良资产总额会增加。
03
供给侧背景下 如何抓痛点
如何处置不良贷款,化解不良贷款潜在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保持稳健经营的首要任务。“十三五”时期,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伴随着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拉开大幕,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也再次得到扩展。
庄恩岳表示,现如今不良资产处置正面临一些新的形势。“不良资产剥离与处置将由政策性、准商业性向市场化转变。不良资产交易市场竞争加剧,AMC牌照价值的重要性下降,资产管理公司只有加大业务创新,盘活和提升不良资产价值,才能提高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良资产处置应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相结合。”在他看来,在不良资产处置中,要以开放的心态引入产业资本。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