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德育是如何实现并达到效果最优化?
德育,学生,教师德育是如何实现并达到效果最优化?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德育是如何实现并达到效果最优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德育是如何实现并达到效果最优化?
加强德育教育,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懂感恩、肯拼搏、乐助人的高尚品德,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注重实践体验。
古今中外之德育,历来重视实践体验。育人者应广泛开展有利于受育者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高尚品德。育人者可充分挖掘有关格言、楷模、国学经典等传统道德教育资源,通过诵读、演讲、表演等形式,遇德育于活动之中。亦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道德楷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提高德性修养。
2.优化育人环境 。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充满正气的份围中薰陶出来的人,传递的一定是正能量。因此教育者应为受教育者营造一种知荣辱、讲正气、懂感恩、肯拼搏、乐助人的充满正能量的良好的求学环境,激发受教育者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热情。
3.师者以身作则。
师者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纯真地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产生德育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统统都融入了“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德育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效的手段。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与此同理。
总之,德育是一项艰苦细致的育人工作,需要育人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以身作则,不断用生动的、贴切生活的实践来充实和完善。此仅为个人体会,望能为提问者提供有益参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润物细无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约答,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本人一直在做但不敢说就达到效益最大化。
依我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必须构建一个合理的体系,大致说来应该包涵德育工作的理念、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实施途径,评价标准及奖励措施。
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由班主任去完成的,于是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就非常重要,从选人、培训、补贴、考核、奖励诸多方面去着手。比如培训,需要按专题进行,如学生的思想品德、纪律作风、安全意识、身心健康、情绪情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时间管理等,培训中除理论成分外还要注意实际操作的内容。
我觉得,德育工作要重实效,关键在你的教育是不是有“可接受性”,正大的道理肯定要灌输,但绝不是喊口号。举两个例子,如果讲要节约不要浪费,能不能带学生去看看食堂泔水桶的剩饭剩菜;如果学生反对卫生检查组的检查,能不能问问他们,家里来客要不要稍微多收拾一下。
学校德育怎么样,往往取决于校长对德育的认识。 事实上,不重视德育的校长是没有远见的校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一、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的德育思考
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中,应该保证具有良好的创新性的学校环境,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可以看出,创新型的学校环境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影响到个体创新素质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学校环境、校长管理理念、文化景观、班级氛围以及教学评估等各个环节。创新素质的学生的培养自然离不开创新型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一方面,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创新方面的巨大潜力,不断让学生从可能性向现实性进行转化;另一方面,教师的个性化特征以及创新水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种转化。从当前的研究成果看,教师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水平。比如,通过相关的研究工作,如果教师在德育教育方面不具备创新思路,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学习,特别是写作方面难以进行突破。一般来说,具有高创作成果的教师则对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更加感兴趣,更喜欢独具一格的教学方法。所以,重点则是要教师进行教学观念的创新活动。在德育教学创新中,首先应要求教师具备教学方面的创新,从而有效保证学生学习方面的创新。在积极性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应主动积极利用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素质。还应该看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创新教育,才能向社会提供所需要开发利用的资源。
根据实践经验,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应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树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保证学生激活封存的记忆,更好鼓励学生具有较强的主动性、积极性,这些对课堂学习小组的组织显得非常重要。
二、德育教育中支持并保护创新精神
在德育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理,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教师往往有着无上权威性,学生不敢违背教师的指令,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尽管当前的教师并不像从前那样的“居高临下”,但大部分教师依旧受着很深的“师道尊严”的陈旧思想的影响,经常用指令性的言语来命令学生,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但却和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不利于实现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没有主见、独立性差、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创造性差,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很难得到提升,同样难以发挥必要的德育教育工作效果[3]。
上一篇: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有哪些方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