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朱棣起兵时,朱元璋曾留三十万大军,为啥朱允炆到死都没用?
朱元璋,云南,家军朱棣起兵时,朱元璋曾留三十万大军,为啥朱允炆到死都没用?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沐英比朱标大十一岁,从朱标出生开始,沐英就一直非常关注他,朱标被立为太子的时候,沐英激动得跳起来,而且放话朱元璋的儿子中,只有朱标有资格做太子,这也是朱标去世后沐英如此悲痛的原因。
等到朱允炆继位时,沐王府已经迎来了他的第三位主人沐晟,沐晟是沐英的二儿子,大儿子沐春继承沐王府后于洪武三十一年去世。次年,靖难之役爆发,燕王朱棣于北平起兵,经历四年征战,攻入南京,夺了朱允炆的皇位,奇怪的是在这四年间,对朱家忠心耿耿的云南沐王府手握重兵,却一直按兵不动,这是为何?
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接到朱允炆的调令,怎么擅动?靖难之役爆发之时,全国上下没有人相信朱棣能成功,毕竟实力差距太大,朱棣只有数万人马,北平一城,而朱允炆拥有全国百万大军,给养源源不断,朱棣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那为什么战事进行到一半,燕军明显壮大,南军明显不支的时候,朱允炆还是没有调这支军队呢?首先的原因肯定是路途太遥远,从云南调兵还不如从湖南湖北调兵;其次就是云南并不稳定,大理段氏在云南经营300多年的民心并不是明朝几十年就可以安抚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蠢蠢欲动,抽走大军后难免后院失火。
第三点原因是朱允炆不相信这支军队,在朱允炆的削藩计划内,必然有云南沐王府,而沐王府肯定也能猜得到,此外现在朝廷和燕军处于均势,沐王府站在哪一边会直接导致胜利归属,朱允炆怎么会放心调这支不是心腹的军队前来呢?如果坐在皇位上的是朱标,凭借他与沐英的关系,也许沐王府会听命于他,可是朱允炆对沐王府有什么恩德?他在军中没有一点威望,这支沐王府的军队还能誓死效忠吗?这些不确定因素,导致朱允炆没有调动这支军队北上抵抗朱棣,而沐王府也乐得坐山观虎斗。
朱棣继位之后,在南方对交趾用兵,颇为仰仗沐王府,后代皇帝中,为了稳定云南,也都默许沐王府这个“独立王国”的存在,而沐王府也恪守了对大明朝的忠诚,帮助大明稳定了南疆,大明灭亡后还积极活跃,为大明复国奔走,否则沐剑屏也不会遇上了韦小宝么。(小说调侃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悟空邀请!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公元1368年,放牛娃朱元璋在应天登基为帝,谁能想到当年讨饭的朱元璋能成为皇帝,连朱元璋在这一刻都不禁觉得一路走来不可思议。朱元璋登基后,为了保住自己的朱家江山,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到各地就藩,目的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朱家江山。可是等到朱元璋最后几年,随着边疆战事稳定,藩王就有点尾大不掉的局面。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肯定没有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儿子敢和老朱作对,还都老老实实的各司其职。朱元璋死之前,不顾群臣的反对传位给了孙子朱允文(也就是建文帝),这样就让各地藩王不满,原来朱标在世的时候,朱标为太子,未来的皇帝继承者,没人有话说。可是现在朱标挂了,朱元璋竟然传位于孙子,这在中国历史上极其少见。所以朱元璋这样做,更激起了藩王对中央的仇恨。
朱允文继位后,各地藩王都不怎么服气,朱允文也看到了藩王的威胁很大,尤其是燕王朱棣,镇守北平,统兵数万,又有节制沿边士马之权。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劝说下,朱允文着手消藩。要消藩,藩王肯定都不愿意,谁也不愿意自己失去手中的权利,况且这个消藩的还是自己的侄子,本来侄子继位就让这样人很烦,现在消藩肯定会激起反抗。
一开始朱允文采取的柿子专门逮软的捏,先消一些势力弱小的藩王,基本上没有什么反抗,毕竟实力不允许嘛。可是这样也打草惊蛇了,引起了朱棣的防备,后来朱棣还装疯卖傻的蒙骗朱允文为战争做准备,后来实在装不下去了,就正式起兵反抗,借口是朝中有奸佞之臣,帅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燕王朱棣胜出,登上皇位。那么有人说朱元璋留给朱允文一支王牌军队,为什么“靖难之役”中朱允文不用呢?
很显然,题目中说的这个军队应该是镇守云南边陲的沐英沐家军。虽然靖难之役时沐英已经去世很久,可是沐英的儿子沐晟是新的云南王,一样有着几十万大军。那么为什么朱允文不用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朱允文觉得根本用不着,等觉得用着的时候,根本调不过来,时间不允许了。
其实靖难之役虽然朱棣胜出,可是一直以来朱棣都并不占优势,虽然朱棣一开始就击败了开国大将耿炳文,后来也迫使朱允文自杀式的操作,把大将换成了李景隆个草包。可是朱棣是以北平一隅抵抗全国之力,虽然朱棣的军队英勇无比,可是耐不住朱允文的军队人多,所以直到建文三年冬天朱棣仍然没有攻克山东。
后来道衍和尚给朱棣出了主意,那就是绕过朱允文的军队,选择比较薄弱的地方南下,线路就是大致位于现京九铁路和京广铁路之间,至馆陶渡河(进山东),并长驱直入。直到建文四年正月三十先头部队才到达徐州,朱棣在猛攻徐州不下的情况下,直接不与其纠缠,继续南下。
虽然朱棣的这一做法确实不错,但是朱允文也调集大军防御,一直到建文四年四月的灵璧之战,燕军才基本消灭长江以北的朱允文军队。也就是说到这时候朱允文才感觉到危险,随后燕军长驱直入,最后攻入南京。
由此可知,在灵璧之战之前,朱允文都处于优势,朱棣虽然有勇有谋,善于领兵,可是由于自己长驱直入,孤军深入,有很多次都想议和北归。后来也是属于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最终攻下南京。这些都是建文帝所料不及的。而等知道自己危险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沐晟的沐家军远在云南,路途遥远,即使快马传信也要很多天。然后等集结部队,准备好粮草,等救援大军赶到,朱棣早就登基数月了,所以根本没有时间。
第二,我觉得沐家军不一定会去救援,靖难之役不同与别的战争,它是朱家人内部的战争。其实很多地方官员和将领抵抗不力,或者有的直接投降,原因就在于这里,人家家族内部的战争,所以很多人一看抵抗不住就会选择投降。反正无所谓都是朱家江山,投降了也没事,不算是对正统江山的背叛。朱允文本来就是毛头小子,要不是朱元璋一意孤行,怎么可能让他继位,朱允文的威望与势力其实在朝廷中和地方官员心中并不是特别的强大。
而沐家军,担任的是镇守边陲,保卫朱家江山的任务。沐家军是忠于大明王朝的,而不是忠于哪一个皇帝的,既然是朱家自己人内乱,就无所谓了,谁当皇帝不一样啊,守好自己的封地比干什么都好,不卷入皇族的纷争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上一篇:当一个人陷入困境和恶循环时,面对经济和生活问题如何摆脱和自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