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虎爸朱元璋,怎样教育出铁血儿子朱棣?
朱元璋,儿子,都是虎爸朱元璋,怎样教育出铁血儿子朱棣?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虎爸朱元璋,怎样教育出铁血儿子朱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朱元璋老粗一个,有什么育儿经验。
就是整天带兵打仗,朱棣从小就在军营,长大耳濡目染。养成了军人的作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朱只对他的儿子朱标的教育感兴趣,出此之外,任何儿子都是给朱标服务的,对朱棣的教育向来漫不经心,从来没有像他大哥一样用宋濂教育,朱老四只是给朱标打仗!朱老四也只能接受安排,十几岁就派他去镇守燕地,打仗都是岳父徐达教的!和朱棣谈教育,基本就是杀人放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人云:“虎父无犬子“,有什么样的爸爸,自然有着什么样儿子,当然也有一些例外,至于朱棣为什么能够成为铁血男儿,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 父亲朱元璋的影响
在朱元璋众多的儿子中,朱棣的性格和朱元璋是最为相似的,父子二人都是心狠手辣之辈,当朱棣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处于关键时期,每天都在不停的带兵打仗,虽然疏忽了对朱棣的照顾,但是他的故事却始终在影响着朱棣的成长,也算是言传身教。
第二, 岳父徐达的影响
朱棣在十岁的时候被封为燕王,可是等到二十岁左右才去的藩地,在这段时间里,他在老家凤阳居住过几年,深刻理解到了民间的疾苦,还娶了徐达的大女儿,并且跟随着徐达南征北战,在这段行军打仗的日子里,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朱棣。
第三, 自身的原因
朱棣自幼就喜欢武枪弄棒,这就注定他不是软弱的性格,再加上父亲和徐达的影响,不成为铁血硬汉都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说马皇后的死,是朱元璋生命里第一次沉重的打击,那么朱标毫无疑问是第二次。这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苦,朱元璋更伤心得深,更做出了一个令群臣震惊的举动:在东脚门当着群臣的面,反复的掩面垂泣。他痛苦的不止是太子位虚悬的危机,更有刻骨的痛惜:一个苦心培养的优秀儿子,就这样没有了。但朱元璋也许意想不到的是,他这套魔鬼教育法,固然成材率低,但成才的绝不是朱标一个,相反还有最像朱元璋本人的另一个:燕王朱棣。
三:朱棣为啥这样强
燕王朱棣的光辉事迹,后世的知名度极高:朱元璋的四儿子,后来的永乐大帝,强悍到极致的军事家,先以一藩之力造反中央,硬活活反掉了侄子皇帝建文帝,开创自己的帝国,后又七下西洋,五征漠北,舰队劈波斩浪,蒙古望风而逃。而后万国来朝,四海升平,永乐大典震撼世界,京杭大运河波涛汹涌,迁都北京奠定明朝二百多年历史。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历史上最有面子的事,全叫他二十年间来一遍。
他的强大,强到地球人都知道,但他为什么这样强大,却首先要问朱元璋。因为在朱元璋这套近乎魔鬼训练的培养系统里,如果说朱标是第一个成功闯关者,那么朱棣便是另一个。而且比起朱标一生被朱元璋手把手传帮带,朱棣却更不容易,近乎自学成才。
而更与朱标不同的,是二人的发展方向。如果说朱标是个朱元璋理想中的守城之主模样,那么青年时代的朱棣,却是一个近似拷贝的朱元璋本人重生版。连朱元璋本人也不止一次赞叹:这孩子和我太像了。而论及童年生活,在朱元璋的几位儿子里,朱棣可算得上极其苦的一位。出生于元末农民战争时期的龙凤二年的南京,刚呱呱坠地没几天,父亲的老对头陈友谅就打过来,差点把南京城端了。急的朱元璋玩命去死磕,连名字都没顾上给他取。
当年那时一样被忽略不计的,也不止朱棣一位,共有包括长子朱标在内的七个儿子。直到七年以后,朱元璋喜滋滋准备做皇帝了,才猛的想起自己落下一件大事:儿子名字还没取。这才隆重祭告太庙,隆重颁布儿子们的名字,其中的老四,便是朱棣。
可无论哪方面说,朱元璋的儿子里,朱棣都是与各种优势都不靠的一位:母亲出身低微(碽妃),自己也非长子,立太子之类的好事和自己无缘。更倒霉的是,从出生到七岁,正是打的最惨的战争年代,自己这个没人管的小孩,连教育都落下了。如此条件,做个混日子的藩王,基本就烧了高香。等着朱元璋开基建国,筹划已久的虎儿子培养计划,从此全面启动后,朱棣的命运,竟惊异的开始逆转。朱元璋的这套魔鬼训练体系中,他竟是适应得最轻松的一位。比如朱元璋时常进行的痛说家史活动,别人当折磨,他却当享受,不但爱听还爱问,常向父亲虚心请教各类问题。混得好形象不说,父亲困难时期的权谋手段,也有样学样的思考学习。心机智慧悄然提升。
当然困难的事不是没有,比如学习。朱棣文化基础不高,对诗词歌赋的悟性也相对比较差。入门的时候啥都学得慢,跟学霸朱标更是没得比。但这人后劲足,特别是出生战争年月,民生疾苦了解得多。写文做题,更极接地气,明明基础知识薄弱,却总能扬长避短,深度剖析民情,日久天长,很得朱元璋喜欢。而他练的另一个本事,却是忍耐。没有显贵的出身,平日里不少受气,总是受得多说得少,心智也成熟得早。那些枯燥严肃的礼仪制度,别的弟兄常受不了,他却适应得极快。从中的心性磨练,更是效果极好。
上一篇:喜欢一个人听着歌,静静享受这没有人打扰的时间,有没有同样的同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