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朝为何实行“海禁”政策?
明朝,海禁,倭寇明朝为何实行“海禁”政策?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身赤贫的皇帝。因此他的执政理念受到小农经济的极大束缚。在他登上王位后,为恢复农业生产采取了多种措施,释放奴婢,奖励垦荒,实施屯田制等,这些措施在恢复自然经济的同时也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朱元璋时期,不仅商业税征收的极高,对于商人的很多生活行为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比如说不准穿绸纱。
当时像盐、铁等有着极高利益的商品,由国家专营,禁止私人贩运。并且凡是外出经商者必须告知邻里。有人为其做担保才能够出去。出门时不仅要查看人员是是否登记在册,还要查验货物。全国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在政府的严格监管之内。在这种条件下,国家内部的商业活动都很难进行了,更不要说出海贸易。
明朝时期采取“厚往薄来”的对外政策,也就是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时每到一个国家,就会无偿的赠送中国的物产与财富,并且对于外国产品也高价收购,毫无经济利益可言。据记载,在前三次下西洋时就花费白银600万两。
与大明朝建立朝贡贸易的国家,需要在特殊的年份或者是新帝继位时送上礼品。明朝会赏赐给他们,超出礼品多的财富,因此周边国家,对于和明朝建立朝贡关系十分踊跃。
前来朝贡的国家越来越多,对于明朝的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明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规定了前来朝贡的时间,船只和人数,但是很多国家却不遵守这一规定。洪武16年明太祖命令礼部颁发了文册,发放给诸国。此后凡是到中国来的使者,必须查验与文策是否相同,否则便会以假冒的罪名论处。
明朝朝贡贸易内部的改变也影响了其他国家。比如说日本就因此爆发了“争贡之役”。在明朝,规定超过贸易的限制之后,日本的经济,缺乏了财富的支持,陷入了发展瓶颈。对朝贡期限船只的要求,更是让这个机会显得十分珍贵,于是各大名,寺社间展开激烈的战争来争夺这一机会。
战争甚至波及到我国宁波地区。 此后明政府加强了“海禁”政策,撤处了福建、浙江两地的市舶司。只留下了广东一个市舶司。同时这种措施也为嘉靖年间倭寇的再度猖獗,埋下了伏笔。
三、嘉靖年间“海禁”政策加强的原因
从政治上来说,此时明朝政府朝政昏暗,嘉靖皇帝不理朝政,奸臣严嵩把持政权。在奸臣当道贪污腐败,海防空虚,军队战斗力极弱。
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入侵我国浙江沿海地区,明朝军队溃不成军,在看到当地官兵的腐败无能之后,中央迅速从全国各地抽调精锐官兵前往助阵,哪知这些精锐到达战场之后依然毫无战斗力,遇敌就跑。对于当地百姓却如同倭寇一样,抢劫索掠。
从经济上来说,明朝正德以前朝贡贸易的货物是免税进入我国的,但正德三年在吴廷举的建议下,政府决定仿照宋朝实行20%的关税政策,正德四年又改为30%。这对于贸易政策来说是一件有着极大积极意义,标志着明政府在经历了100多年的朝贡贸易之后,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海外税收。这一政策极大地冲击了朝贡贸易体制,从此私人海外贸易活动大大活跃起来形成了一大批从事海外贸易的海商集团。
在日本爆发“争贡之役”后,政府加强了海禁政策,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也遭到了严重的阻挠,海商集团纷纷对此激烈反对。其中的代表人物王直,甚至自称为王,拥兵十万。
外部形势也导致了“海禁”政策的又一步收紧,正德九年葡萄牙多次进犯我国沿海地区,正德十二年,葡萄牙使者率领战舰抵达广州屯门岛,正德十六年被驱逐,自此以后广州地区的对外贸易被禁止。于是葡萄牙军队便北上前往海禁政策较为宽松的福建浙江一带。
一开始他们还是合法贸易,不久就常常发起不法行为。嘉靖二十八年,葡萄牙被赶出福建沿海地区,政府实行全面“海禁”政策。此时日本国内内乱,朝贡贸易中断,缺乏中国财富支持的日本经济陷入停滞阶段,于是便开始了海盗式的抢劫活动。
总结:
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在一开始,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稳定东南沿海的社会秩序,但这种政策违背了客观的发展规律,拒绝了外来文明,使中国文明落后于西方世界。
上一篇:孩子拉肚子?吐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