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辛弃疾能在万军中取敌上将首级,为何没受宋高宗重用?
辛弃疾,南宋,高宗辛弃疾能在万军中取敌上将首级,为何没受宋高宗重用?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公元1162年。此时北宋已经亡国35年了。济南府新任知州张安国,张安国正在家里大摆筵席,十分惬意。当然,能有今天的一切,全是张安国当叛徒换来的张安国本来也是辛弃疾的同事,一起苦逼的抗金。忽然有一天,他偷偷摸进营帐,杀了他的上司:起义军首领耿京。首领去世,一时群龙无首,军心不稳。辛弃疾决定出手,击杀叛徒。
他严格挑选了50人的敢死队,计划绝地突袭,除掉叛徒,以正军心。50人 VS 50000人。辛弃疾带领着他的敢死队,最终将张安国活捉,最狠的是辛弃疾还把50个兄弟全部安全带回。事后金国大佬听闻此事,正在吃饭,饭碗直接掉下,惊慌问到:带头者何人?以后请避而远之。
武力值惊人,文学值居然也横溢了,人家真的是上马杀贼,下马读书。比起现在只是说说这句话而已的人,辛弃疾真的是人中龙凤,文武双全。他的诗时而豪气干云,时候柔情无限。这个文武双全、豪情婉约、正义浩然、让人嫉妒的文艺猛男!你以为辛弃疾只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草莽吗?或是你以为他只是会写诗的文艺青年么?又或者,你以为他只是彪悍的文艺猛男么,还远远不止。
他还是出色的战略家。1165年,辛弃疾写了10篇论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一统中原的大计。
分为十章,分别是:
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
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
辛弃疾目的在于希望南宋朝廷能由排除南北勇怯的成见,进而自治图强。现实指导之意义甚大,里面无一不是精辟之论。同时,这也是一部很好的军事论著,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但是,不知道为啥,皇帝就是不喜欢,总之皇帝一直就没有给辛弃疾一个好脸色。当然,辛弃疾的官场也不顺利,一路各种被贬被弹劾。一生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家里,写写诗,看看美女,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扩大内容,拓宽题材。他至今流传的六百多首词作,有政治,有哲理,有朋友之情、恋人之情,有田园风光、民俗人情,有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只要是值得去写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而且,他的词,充满着正能量和极度男性荷尔蒙。1207年秋,朝廷决定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下旨命令他即刻到临安府上任。但计划赶不上变化,诏令还没到,辛弃疾就患了重病,卧床不起,没办法只得上奏请辞。在那一年的10月3日,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在临终之际,他大呼:杀贼!杀贼!朝廷闻讯后,赏赐其对衣、金带,视其以守龙图阁待制之职致仕,特赠四官,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也算是善始善终了。一生寂寞,空有杀贼本领、报国豪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的一点见解,如有错误之处还请多多指正。
宋朝自建立之初,就有重文轻武的传统。
这一点可能与宋太祖赵匡胤的个人经历有关。赵匡胤本身并不具有皇室血统,他靠着陈桥兵变才得以成为宋太祖,换句话说,他是依靠手中的兵权“篡位”来夺取政权的。
因此,赵匡胤自然是十分担心武将势力膨胀而危及宋朝统治。在登基之后不久,他就实施了抑制武官权力膨胀的政策,无论是“守内虚外”的国防政策还是更戍法,都体现出抑制武将的特点。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后,将这个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所有的中央要害部门地方长官全部都由文职人员担任,就连部队的最高统帅也通常由文人担任。从此,宋朝的武将就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
因此,辛弃疾作为武将缺乏受到“重用”的身份。
除此之外,辛弃疾与岳飞一样,都是实打实的抗金派,力主收复失地,这样激进的主张无疑是与当时南宋政权的外交政策相悖的。并且辛弃疾也是一位刚直不阿的人,不会向权势屈服,自然就会在政治上树立很多敌人。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起起落落,只要他一担任了要职,就会立马被人弹劾下来。
以上两点合起来,就成为了朝廷始终不肯也不敢重用辛弃疾的原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导读: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代文豪辛弃疾确实曾直入虎穴,取敌首级。早年壮志报国雪恨的辛弃疾与挚友义端投戎天平军节度使耿京,然义端为见利弃义之人,竟偷盗耿京帅印不知去向。自知难逃其咎的辛弃疾戴罪立功直赴金军大营,三昼夜时间取义端首级来献。一路收复失地的耿京在辛弃疾的劝说下,欲归顺南宋朝廷,然未等到辛弃疾携朝廷诏书归来之时,张安国部叛乱已生。张安国杀害耿京,携部众投靠金人,愤怒至极的辛弃疾以五十敌万人的豪气闯进敌营取其首级,以报耿京之仇。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大文豪辛弃疾由衷的发出了感慨。横绝齐鲁,饥餐胡虏的辛弃疾文可入相,武可拜将,却终生未得到了南宋朝廷的重用,最终落了个罢免丢官的下场。
涨知史认为,辛弃疾的壮志未施不在于辛弃疾才能如何,而在于其“侨民身份”与南宋朝廷的“难言之隐”。
水火不容的“北军南政”
辛弃疾的被“弃用”源于朝堂之上“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政治博弈。“主战派”多为岳飞等北上扫寇将领,居于南方醉梦暖乡的秦桧等人皆为 “主和派”。两宋之际,文强武弱的局面一直占据主流,纵使北军直捣黄龙,奈何文官掣肘太深。作为主战派的辛弃疾,一没有背后势力的支持,二为沦陷区的“归正人”,又谈何堪当大任。
身份不纯,难获信任
“归正人”为南宋朝廷对沦陷区投奔祖国怀抱之人的蔑称。不由得想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奈何出于南宋朝廷对金人的猜疑与忌惮,“归正人”的“归国”之旅并不顺利,他们往往遭遇南宋“纯正血统”的双重标准。我们的主人公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当时的山东已是敌占区,所以说辛弃疾虽是汉人,但却是“金国公民”。素来不和且惨遭金人毒手的宋朝廷,又岂能相信敌国之人。
上一篇:请大家讲讲河塘的鱼怎么去土腥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