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肠息肉要手术吗?
息肉,腺瘤,性息肠息肉要手术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随着电子肠镜的日益推广,常能在肠镜检查中发现肠息肉患者。而患者在发现肠息肉后问的第一句话便是:“医生,需不需要开刀?”
肠息肉指肠粘膜表面像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把它留下,一是怕它长大引起肠道梗阻、出血甚至感染等并发症,二是怕它会恶变,变成癌肿。
此时也许有人会疑问,在内镜下能否直接判断出息肉的性质?从病理上讲,息肉可分为腺瘤、炎性息肉和息肉病等。内镜下我们医生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对它的良恶性做出大致模糊的诊断,要将息肉完整切除后送病理活检,最终才能判定息肉的性质。
总的来说,发现肠息肉,应尽早切除。而且现在大部分肠息肉的切除已经不需要开刀,内镜下息肉切除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一种治疗方法,除了极少部分息肉块头过大或数量过多以外,一般可在内镜下将息肉完整切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至少90%以上的结直肠癌都是由肠息肉恶变而来的,尤其是肿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被公认为是癌前的病变息肉,尽早发现并在内镜下切除是必要的。
那么所有的肠息肉需要切除吗?
先来看一下肠息肉的分类:
1、增生性息肉
很常见的息肉类型,基本上不发生恶变,部分可自行消失。临床上有人曾做肠镜发现过息肉,但是一年后复查却消失了,这就是增生性息肉。
2、炎症性息肉
又称假性息肉,多于炎症性肠病有关,即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有关,直径常在1cm以下,一般也不会发生恶变。
3、腺瘤性息肉
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根据研究显示,管状腺瘤的病变率为10%~15%,绒毛状腺瘤的病变率为20%~40%,管状绒毛状腺瘤的病变率为30%~40%。
腺瘤性息肉虽说是癌前病变,但并不是所有的腺瘤性息肉均会发展为癌。
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是跟其息肉的大小、多少、绒毛含量多少、组织学类型、腺瘤患者年龄等息息相关,
一般认为腺瘤大于50%;息肉数超过66.7%;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于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等。
及时发现了腺瘤性息肉,其发展为癌也是需要时间的,平均时间在5~15年左右
即使发现了腺瘤性息肉,及时行内镜下切除,并做到定期复查结肠镜即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受邀回答问题,感谢信任!
肠息肉具体要看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肠息肉大部分是在肠黏膜的新生物,在没有做病理检查时,一般都是猜测,具体要看病理结果。
建议切除,因为留在身体里像一个“定时炸弹”,如果是恶性的话危害就不容小觑了,可能会癌变,一般超过2cm的基本都会癌变。
如果是炎症性的,对身体的危害虽然会小一点,但如果息肉一直变大,也会发现一系列的其他疾病,建议还是尽早切除好一些。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肠道息肉可以分成炎性息肉和瘤性息肉。炎性息肉一般就是增生性息肉,这类息肉是由于肠道炎症造成,比如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这种息肉不需要手术治疗。还有一类息肉属于瘤性息肉,从病理上讲,常见的有管状腺瘤、绒毛状管状腺瘤,这种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变率,这种类型息肉需要进行手术切除,一般是在内镜下进行手术切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多人都是在体检,或者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自己的肠道里长了息肉。也有很多人听说,息肉这玩意久了还有可能变成肠癌。
那么肠息肉到底会不会癌变呢?
肠息肉到底是不是都需要切除呢?
首先我们要大概来认识一下肠息肉是什么?
肠道里的粘膜会因为慢性炎症,引起局部粘膜增生肥厚,使粘膜变成隆起状。这块隆起的粘膜,我们就叫息肉。通俗地说,就是肠道上长了一些肉疙瘩,那就是肠息肉!当然了这个肉疙瘩可以是一个、几个、也有可能是几百个!
并且一般的肠息肉没有感觉,也可以表现为大便带血、便秘、腹泻腹痛、以及大便性状和习惯的改变!
那么到底肠息肉会不会癌变呢?
肠道息肉可以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
其中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一般不会癌变,称为非肿瘤性;
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等,是一种癌前病变,特别是大于2厘米的,癌变几率还是很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非肿瘤性息肉,只要体积够大,也有恶变倾向。
有研究数据表面大约80-95%的结直肠癌是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
那么那些人容易张息肉呢?
长期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自己油炸食品爱好者都比一般人更喜欢张息肉!
那么到底是不是所有的息肉都要切除呢?
肠息肉是不是容易癌变,我们根据数量、大小、病理结果来区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