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先秦的历史记载为什么会模糊不清?跟秦始皇焚书是不是有很大的关系?
历史,焚书坑儒,先秦先秦的历史记载为什么会模糊不清?跟秦始皇焚书是不是有很大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焚书坑儒这么一件事,但秦朝本身自己有保存着记录历史的文字与书籍,所以这些东西并不会断。所以不能把责任全归到秦始皇身上,我们要客观看待历史的发展。我们现在的文字最终正式确立,其实是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开始,所以在他这里开始之后的历史记载才开始变得准确详细。
但历史记载有一个天敌,那就是战争,战争的破坏可以毁坏很多书籍,导致很多记录混乱或者模糊不清,这才是最直接的原因。
当历史记载的书籍古书都集中在秦人身上的时候,情况就变得糟糕起来。秦末天下大乱,项羽打入咸阳,一把大火将这些全部烧毁殆尽,使得很多史书典籍失传。
综上所述,先秦历史记载模糊主要跟这三个因素有关:第一这是由文字发展的过程与特点决定的,在文字完备之前,没有适合的载体,则比较难流传下来,所以会变得模糊;第二跟社会体制有关,分封制导致了文字的分化,影响了文字之间的交流,对文字记载的流传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第三战争破坏始终是最直接且最致命的影响因素,秦始皇禁止民间藏书,而项羽又烧毁了秦人的藏书,造成了文化浩劫,使得能互相佐证的历史记录变得十分稀少,所以先前历史记载模糊也不难理解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个人认为主要有这么一些原因吧。一是可能真的像你说的那样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得不少相关书籍被毁了。二是当时的记载文字载体是竹简,不方便携带,也不方便流传,而且记载的东西也相对来说比较少,能留下个大概内容已经很不容易了。文字只有在流传和交流中才能得以传承下去。三是战国时期战乱的破坏,可能导致一些记载体毁坏了。最后我觉得从制度上来看在秦统一之前没有能像后面的朝代建立专门的史官和历史档案管理机制,没能专门的对历史档案做有效编写和收集工作。导致很多历史事件没能记录下来。此外和文字本身书写可能也有关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历史嘛,年代越久留存下来的东西肯定越少啊。要知道古人去世后的埋葬都会附带有很多随葬品,所以当时的一些有价值的物品很多都成为随葬品,深埋于土地里。(可能你现在站着土地里就埋葬这价值连城的宝藏哦,哈哈哈)就算能够留下的一些文物,资料啥的,经过了2000余年的历史变迁早就湮灭了,现在先秦的史料大部分都是从土里刨出来的。
而且战国之前的史料使用的大部分是甲骨文,而甲骨文并不是一种系统的,完整的文字,不同地区的甲骨文字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导致现在的历史学家再分析这些史料的时候也都是连蒙带猜(当然是有根据的)
要知道战国之前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吃饭都有问题,没那么多功夫去折腾。能在土巴里面留点东西就不错咯。用一些尖锐的石头,青铜器在什么石头,青铜器,动物的骨头上刻那么复杂繁琐的甲骨文是有多难
先秦史书大部分都是后人编纂的,像西汉司马公的《史记》的记载很多都是传说,或者借鉴前人的说法,真实性可能不高。像现如今留存的《尚书》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先秦时期的史料。所以说在神话传说更深入人心的今天,你自然会觉得先秦的历史有些不真实,当然他是真的比较模糊的,可信度有多少,因为我不知道,没有经历过,所以也不予评论。(就算是后来为帝王将相所作的正史可信度也不见得有多高)
最后讲一下秦始皇焚书的历史背景
焚书是秦国统一后郡县制实行第8年,秦始皇34年,六国老氏族复辟浪潮正自凶猛,搏浪沙刺杀已过,博士儒生淳于越竟于此时,公然上书,提出废除郡县制,力行王道,恢复分封制,给皇家子弟封侯裂土的请求。而此时的秦国,已经7代实施商鞅变法时的县制(秦孝公至秦始皇为7代君主),并正式设立帝国郡县制8年,累计实行县制130余年,木已成舟,生米不但熟饭,而且都生了厚重的锅巴,而此时儒生公认老调重谈,并大以为非,其悖逆,其狂妄,其有违常理之幅度,摆明了其背后有强大的复辟力量推动,而且其力道之猛,可以想象,这件事情将复辟势力公开摆上了台面,反复辟的斗争刻不容缓。
李斯作为法家代表人物、丞相、郡县制发起者,是论战的最主要战将。【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不法古、不修今】,【就事论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法家的核心思想。面对早在六代之前商鞅变法之时已经被抛弃的腐朽言论,李斯痛加驳斥了以古非今的论调,揭露了儒家依附分封而存的立场,并倡议焚烧除农家医家墨家等实用之学和秦宫保留史书之外的“王道之书”、“春秋古籍”,并禁止以私学非议朝政,这就是焚书的起因。
诚然,焚书为过,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在焚书背后的大时代背景,儒生为何倡议古代分封?因为分封是复辟的首要条件。儒生倡议废除郡县,恢复分封,不过是六国利用儒生做探路石,试探和瓦解初生的统一秦国之步骤。
当是时,如果你是那个横扫六合,虎视雄踞的千古一帝,面对复辟浪潮的如此挑衅,你会作何感想?如何反击?我只知道,即便再伟大的胸怀,也不能拿六世基业开历史玩笑。强硬反击挑衅,摧毁诋毁根基,保住初创的帝国基业,是秦始皇的不二和唯一选择。而诋毁秦政、郡县制的根基为何?不过是那些诗、书、礼、乐的所谓王道大政罢了。焚掉这些无用之书,口舌之书,与民何害?
我们且看看,焚书的真正实施结果又如何?儒家因此灭绝了?没有。儒生因此消失了?更没有。焚书,只是政治威慑力大于破坏力罢了。
千古之下,看康有为如何说:秦焚书,六经未因此而亡。秦坑儒,儒生未因此而绝。议礼者三十余人,皆秦诸生,皆未尝被坑者。其人皆怀六艺,学通《诗》《书》,逮汉犹存者也。然则以坑儒为绝儒术者,亦妄言也。
再看看鲁迅如何说: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上一篇:总看到那些老师说头条回答必须五百字以上,简明扼要回答不好吗?非得东扯西拉凑字数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