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才能把词写得意境深远?
意境,意象,诗词怎样才能把词写得意境深远?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三远
高远
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
深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平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不过,我们作诗的时候,常常把高远作为登高远望,例如黄庭坚的这两句: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2、三远的区别是: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诗歌的创作中,如果是采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作法,多采用景物的描写,其实很像画画,或者说完全可以靠画笔把诗的意境描绘下来。例如:
《栾家濑》:
飒飒秋风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王维)
濑声喧极浦,沿涉向南津。泛泛鸥凫渡,时时欲近人。(裴迪)
二、《忆王孙》 诗词中意境的深远
意境,不仅仅是实景,还有一些需要靠联想的虚景,在景物的后面还可能藏有深意,这应该是题主所说的“意境深远”。
亦可以用一首词来举例。宋人李重元的《忆王孙》: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这首小词很简单,意象也是寻常可见,但是空气中彷佛飘散着淡淡的哀伤,读后去令人产生遐想和深思。
让读者为这个深闭门忆王孙的主人公而担忧,她遭遇了什么,等待的那个人什么时候回来?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每一个意象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围绕这首词的主题和情感的特点,每个意象都在朝着一个共同方向发挥自己的效力。
1、意象的情感色彩:
萋萋的芳草、不归的王孙、声声的杜宇、令人断魂的高楼、黄昏、雨中坠落的梨花、关闭的门。
这首词的意象,都是配合渲染这种悲哀的情感色彩
2、意象的背后含义:
芳草与王孙,是古诗词中的一对cp,出自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古诗中的芳草望归常常带有这种含义。
柳,常常表示离别,楼高,自然是望远怀念情人,特别是这句后面还加上了“空断魂”三个字来推动一下这种气氛。
杜宇,本身就是一个悲哀的故事,相传蜀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因此“不忍闻”。
黄昏,表示时光的流逝,又有黑暗降临的痛苦。雨后的梨花,是古诗中常见的落花意象。
有的意象,淡淡没有滋味,有的意象,类似于压缩的调料,虽然也是小小的一包,但会散发出浓烈的味道。
三、辛词《摸鱼儿 》意境中暗喻、寄托
辛弃疾这首《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用比兴之法让我感受到作者内容的痛苦。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上阕似乎都是在写景物,但是用春归时的落红、芳草、飞絮、蛛网写出了一个颓废的意境,原因是什么呢?
下午换头处用长门赋的典故,阿娇纵使千金买赋,依然换不回汉武帝的宠幸,借此表达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后面又用杨玉环、赵飞燕的典故,暗讽这些红极一时的人最终的悲惨下场。
结尾处,用一串意象写景:危楼、斜阳、烟柳,暗示自己对于南宋政坛的担忧。
南宋词人越往后越是寄托遥深,有时候令人难解,反而不如北宋人的词读起来轻松不那么烧脑。
结束语
回到题主的问题:怎样才能把词写得意境深远?
意境由意象组合而成,意象有山水之景、有鸟兽草木之形、有人物、有器具、有建筑........每一个意象的选择,都要考虑是否符合主题和情感,另外这个意象是不是自己本身有一定的含义。
例如树叶与落叶、春叶不同,太阳与斜阳、初日不同、秋风与春风、西风不同、老翁与钓翁、渔翁不同、桃花与菊花、飞花不同...
八句含以上的诗,中调以上的词,大多要使用典故, 典故的使用都极大增加了诗词的内容含义。
例如街道与乌衣巷不同、石桥与谢桥不同、宫殿与阿房宫、昭阳殿不同...
简单来说,做好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注意选好调料和食材。意象好比食材,选得不好,厨艺再高超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说回来,高级的厨师当然精通于挑选食材和调料。
@老街味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实话,不只是词,就所有写作写的意境深远都是作者的至高追求。但,这是很难求的目标。按我个人的体验,其实最根本的就一点:作者格局的高低,换句话说,作者的世界观大小高低决定了你成文的意境是否深远。再换成文学理论术语说就是,作者的文学观照主体的广与狭决定了作品意境的高与低。当然,这是根本但不是全部,余下的就是你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上。总之,作品意境基本代表了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想意境深远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了的。为了简单,我粘一段我本人在论述“婉约派”和“豪放派”的著作中的一段话来说明吧:南朝梁时期的刘勰(约465-532年)早就说过“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词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接文。”就是说,要想写好文章,先要遵循三条准则:首先,要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感来确定主题,其次,选择和内容相关的素材,最后,要选用适当的语言来突出重点。然后才能去安排文辞,用上必要的省略掉不必要的。
——也许,这是对文学作品风格形成的原因较为准确的总结。我发现,用这个论述来解释所谓的“婉约”和“豪放”还是很恰当的。
刘勰还说:“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革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意思是说:水性柔和,涟漪才可能产生;树木坚实,花朵才可能开出。这是词采以附于文章的情谊;虎豹没有斑纹,它的毛皮就和犬羊的没有区别;犀牛虽然有皮毛,但做成甲胄之后还需要涂上丹漆,这是文章的情意离不了词采。
——这也许能作为对“婉约词”的较形象的描述。
刘勰还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其意是指:文章在构思时,精神活动的范围是十分广阔的。所以,静静地凝神思索,思绪可以上接千年;悄悄动了心脉,视线好像通到了千里以外。对此,我再加一层意思:心脉的旷远大度,可以让思维居高临下领略千山万水江河湖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