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为何古人总是把苏杭联系在一起?
苏杭,杭州,苏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为何古人总是把苏杭联系在一起?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杭州谚语
此外,两地共同的特点是经济发达,商业兴隆。“女儿勿断娘家路,客人勿断杭州路”,是说杭州历来为万商云集之地:“杭州铜钱杭州用,带过江来是呆大”,是讲杭州物价便宜,“破是破,苏州货”,则夸赞苏州产品信誉好,即使用到破了,也还值得显示一番。人间天堂出了名以后,攀比的、附庸的不少,因此又出现了一批借靠苏、杭来提高当地声望的谚语。位处胶济铁路线上的潍县(已并入潍坊市),是山东东西交通的咽喉和昌潍地区的工商业中心,嵌银、雕刻、地毯、仿古铜器、刺绣、木版年画等手工艺品十分丰富,并有风筝城的美称,谚曰:“南苏州,北潍县。”
古代繁华的杭州
位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的巴塘县,物产丰富,有农产、水果、药材等,谚曰:“内有苏杭,外有巴塘”、“内地苏杭,关外巴塘”。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的上方山,岩起伏,洞穴幽深,谚曰:“南有苏杭,北有上方”。历史上号称河北六大著名集镇之一的霸县胜芳镇,以元宵灯会著称,乾隆游江南时经过其地,曾落驾观赏,谚曰:“南游苏杭,北游胜芳”。上海大观园风景区附近的千年古镇周庄,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有“全福晓景”等八景,还有助朱元璋筑南京城墙的沈万山水冢、柳亚子等南社诗友聚会的迷楼等,谚又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周庄。”在这类谚语中,语气显得特别谦虚的要算宁波。宁波海运业自唐代起即已闻名中外,五口通商以后,伴随着屈辱和抗争的历史,海上贸易又有所发展,优势还是较明显的。1986年,宁波又被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但谚语“天下各省都走过,除了苏杭算宁波”,宁波甘居于苏、杭之后;“走遍天下,宁波江厦;走到苏杭,江厦平常”。江厦是宁波最早发展起来的一条街,自19世纪70年代起即成为该市繁华的商业地段,但比起苏、杭,谚语还是有自叹不如之慨。这类谚语中夸张最甚的,则要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还有夹浦到新塘”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除了苏杭,还有吕山胥仓”二谚了。这几个地方都在浙江的长兴县,夹浦、新塘是太湖沿岸的两个小镇,相距不足十公里;而吕山乡的胥仓则只是一个盛产雪藕的村庄而已。这些谚语看似有些自不量力,但究其根底,却也透露了当地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其理未可认同,其情却是颇为可嘉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百科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在中国各地的风土谣谚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应该算得上是流传最广的了。韦庄词作曾说道:“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而关于它的来历,研究俗语的人一般都只能举出较晚的书证。其中引用较多的是《七修类稿》和《古今小说》中的记录,但这已都是明代的东西。而在更晚期的苏南民歌《姑苏风光》又名《大九连环》中也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苏州么有山塘,哎呀两处好地方。”
但实际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显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据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最早可追溯至唐代。
它可以被分两部分来说,前一部分是将江南比作天堂。唐诗人任华在《怀素上人草书歌》咏颂的“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便可看作是将江南比作天堂的缘起。
后一部分是将苏杭二州当作江南的代表,而这在唐朝后期是很明显的。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白居易的品题。白居易曾历任杭、苏二州刺史,在二州任上写过不少盛赞当地的诗篇。起先,他还只是单夸杭州。任杭州刺史时,他就对身为越州刺史的元稹夸口说:“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馀杭尽不如。”后来他任苏州刺史,又说苏州“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之后他便将苏杭并称,颇以曾为“苏杭两州主”而感到自豪。到晚年他回到北方,对苏、杭二州也是念念不忘。曾在和殷尧藩的一首诗中写道:“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犹苦忆,我为刺史更难忘。境牵吟咏真诗国,兴入笙歌好醉乡。为念旧游终一去,扁舟直拟到沧浪。”
不言而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是白居易的品题与将江南比作天上的口碑的合流。
流传原因
流传甚广的说法
在中国各地的风土谣谚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应该算得上是流传最广的了。韦庄词云:“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实在是令人心旌摇荡的意境。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显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较为熟悉的是出自《七修类稿》和《古今小说》,这都已是明代的东西。另外,苏南民歌《姑苏风光》起首也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这首歌又名《大九连环》,是由若干首民歌联缀起来的,而且后面唱的确实是两地的风光:“杭州西湖,苏州么有山塘,哎呀两处好地方。”显然它不像另一首著名的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一样具有一个古老的起源。后者从南宋以来一直有流传。
其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应该是唐朝诗人开先例。唐诗人任华曾在《怀素上人草书歌》吟咏:“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这应该便是将江南比作天堂的滥觞。
白居易品题是关键
另一半是以苏杭二州当作江南的头牌,这在唐后期也很明显。个中的关键是白居易的品题。白居易曾历任杭、苏二州刺史,他在二州任上写过不少夸赞当地的诗篇。但是,起先他还只是单夸杭州。任杭州刺史时,他与身为越州刺史的元稹夸口,称:“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馀杭尽不如。”后来他为苏州刺史,又称苏州“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从此他便以苏杭并称,颇以曾为“苏杭两州主”而自豪。到晚年他回到北方,对苏、杭二州更是念念不忘。他在和殷尧藩的一首诗中写道:“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犹苦忆,我为刺史更难忘。境牵吟咏真诗国,兴入笙歌好醉乡。为念旧游终一去,扁舟直拟到沧浪。”不言而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是这一品题与将江南比作天上的口碑的合流。吴郡志:’湖固不逮苏,杭为会府”
赞为天堂不仅因富庶
苏杭受到如此推崇,无疑与其富庶有关。但这并不是“天上”的全部。环顾四周,可以发现当时江南还有不少名郡,如常州、湖州,其富庶也都是享有令誉的。常州被李华推为“关外名邦”,湖州甚至得到顾况“江表大郡,吴兴为一”的评价。那些地方都没有成为江南的冠冕,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自然风光有关。白居易曾称颂:“杭土丽且康,苏民富而庶。”这句诗表明两地共有特征:“丽”,这不是富庶二字可以替代的。他还在著名的《忆江南》中描绘杭州的胜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而苏州的赏心乐事为“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此情此景对很多人来讲,当然只有在天上才能领略得到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