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小学生是否应该读寄宿制学校?
孩子,家长,父母小学生是否应该读寄宿制学校?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我有一套分析对你比较有益 如果是男生的话,我觉得四年级以上你可以让他在接送院留宿,这样他能更早的自立,男孩子毕竟要多锻炼,才能成为老男孩,否则经历少了将来很难应对,而且也可以将生活上的一些恶习给改掉,如果是女孩小学,我真的不建议他留宿,女孩子一般都比较胆小,性格较为内向,如果你让他还是去留宿,还不如去亲戚家里住,女孩一般比男孩小时懵懂的多,如果是外地没办法的,你可以有空的时候去看望一下他们,等他们放假了,你可以跟他们去旅游增进感情,好让孩子对下学期有着激情的进发 谢谢您的观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不是有实在迫不得已的原因,还是不要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去住校。
那么小的一个小人儿,离开家庭生活,长时间处在父母缺失的环境中,会产生巨大的不安全感。有人可能会说,住校的孩子看上去很独立的!对,只是 “看上去”,实际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同等条件下,住校生学习压力更大、情绪更不稳定,更容易发生抑郁、焦虑,心理异常的人数相比走读生更高。
优秀的孩子是家校共育的结果,当孩子越小的时候,教育越需要父母的参与。父母的言传身教会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融入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成就健全的人格、完善的自我。亲密的亲子关系也就此形成。
我们带一个孩子来到这世界,是为了给他爱的,那就陪他一起长大吧,毕竟,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送孩子上寄宿学校的家长大体来说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工作安排不开,家中没有老人帮忙照顾孩子,又不放心给保姆带,只好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另一种是相信寄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环境,认为寄宿教育对培养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有好处,所以把孩子送寄宿学校对孩子的伤害
01
家长不能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情况。
在家里与兄弟姐妹的互动中,家长会比较及时地介入,对不符合规范或要求的及时纠正,对不好的行为的惩戒可以成为大家的禁忌。
对好的行为及时赞扬和鼓励,可以成为其他孩子的榜样,可是在寄宿学校, 家长的了解和介入是不够及时的,常常等周末回到家,孩子已经把发生的事情忘记了,或者记忆已经出现偏差。
即便学校老师有及时的处理,但家长处理的角度和方 式与学校老师是不一样的,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或拓展。
在这一点上,孩子缺少了一 个一点一滴接受父母教诲和了解、模仿父母的过程。
02
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和互动处于非正常的状态。
很多家长在周末接回孩子后,带着补偿的心理,带着孩子吃喝玩乐,让孩子误以为跟家长在一起就是度假,家长在家里天天过的都是这种日子。
周末家长虽然也要监督孩子写作业,但平时与每天工作、上学的节奏和要求是不同的。也有不少家长平时工作很忙,周末在家自己也要 休息,干干家务,睡个懒觉,也没有太多的心思和精力陪孩子说话、游戏。
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和互动处于非正常的状态。很多家长在周末接回孩子后,带着补偿的心理,带着孩子吃喝玩乐,让孩子误以为跟家长在一起就是度假,家长在家里天天过的都是这种日子。
周末家长虽然也要监督孩子写作业,但平时与每天工作、上学的节奏和要求是不同的。也有不少家长平时工作很忙,周末在家自己也要休息,干干家务,睡个懒觉,也没有太多的心思和精力陪孩子说话、游戏。
03
孩子对生活的真实性缺少切身感受。
同理,周末的时间是与平时不一样的,孩子没有机会亲眼看到和体会平时父母、邻居、社区、社会上的状态,对生活的真实状态比较隔膜。
我见过的几个从小住宿的孩子,都被评价为比较单纯、天真,原因就在于小时候生活环境过于简单,对真正的社会生活缺少体验。
04
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
大部分的宿舍空间有限,常常是四个、六个或八个孩子住一间,孩子的东西较少,储物空间小。我听到过有住宿的孩子说,有的室友爱生气,用被子蒙着头,谁也不理。
孩子如果能够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无论是自己的房间还是和家人共享房间但有自己的角落,都会给孩子心理上带来安全与归属的感觉,让孩子在规划、使用和布置自己的空间时学会条理并拥有主动性。
大学生住校常常在床上拉帘子、设蚊帐以隔离出自己的小天地,小学生、中学生就很少能做, 有的学校宿舍管理还特意规定不许拉帘子,因此住宿的是孩子就缺失了成长所必需 的独立空间。
05
总会在心理上感到自己是被抛弃,不被重视的。
与其他兄弟姐妹比,或者与父母的工作比,自己是被安排走开的那一个。
无论父母怎样给予解释,怎样讲道理, 从听到父母的话、理解这些话、体谅父母的处境和用心到自己心甘情愿地服从、主动追求快乐的住校生活之间,孩子要经历很长、很不容易的内心转变过程,很多孩子可能一生都走不完这个过程。
有的家长说,我看孩子很快就适应了,不哭了,跟同学玩得也挺好。是啊,孩子当然不可能一直苦恼下去,但这是表面现象,他是无 奈之下只好适应,但还带着气跟家长较劲——你不要我,我还不理你了呢,还是真 心过着快乐的生活,孩子自己是表达不清楚,也无从表达的,因为家长常常关闭了就此事对话的大门。
大多数孩子是被动适应。他们的不满、不安、恐惧、无奈和怨怪等情绪都被压抑了下去,但仍会在恰当的时机冒出来干扰他们的状态和言行。寄宿学校“锻炼”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