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20年前的农村,冬天是如何取暖的,你还记得吗?
冬天,都是,炉子20年前的农村,冬天是如何取暖的,你还记得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20年前的冬天可不是现在的冬天,那可是不一般的冷,人们也有不一样的抗寒能力,想起来都坚强。20年前,我也有30岁了,正好在海拔1300米的一个村子蹲点,看到的一切就像是远古时期的画面。
我去的第一家姓谢,住的是低矮的茅草房,这样的家庭是不可能冬季烧火取暖的,因为害怕火星乱溅,烧毁了房屋,一家人可就冻死了。他们家有一个大火炕,用秸秆加温,一个老人、一对夫妇、5个孩子都挤在一张床上,这才是真正的报团取暖。这5个孩子一共只有6件单衣,每天都有2个以上的孩子窝在炕上。
住着石板房和瓦房的家庭,有专门的火炉子、火墙和火炕,山里人不缺柴火,下着大雪也能在雪地里扛回来树枝取暖。晚上挤在一起烤火,客人来了温一壶包谷酒,取几捧包谷花,就着酸菜喝的一塌糊涂。我每个傍晚就是喝着二三两热酒,晕乎乎地上床,将自己的大衣盖在被子上和别人打对而眠,虽然外面寒风呼叫,也是一觉睡到大天亮。现在想起来,主要还是因为没有电,晚上没有活动,白天撒欢子东奔西跑,晚上太累了,半夜过后就像一条狗蜷在那里。
那个时候的房子里面到处都是风,土墙的墙眼不可能全部封严,外面绝大多数没有上泥,里面也没有白墙,窗户都是塑料纸或者报纸封的,门窗到处都是窟窿,屋面也有贼风倒灌,衣服少、被子薄,晚上不洗脚。因为买不起耳套、手套,也没有高棉鞋,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会冻坏耳朵,手和脚也会张冻疮,每天看着七八岁小孩上学可怜巴巴的样子,至今都是深刻的记忆。
也不知道那个时候为什么那么冷,搞不好就是一场雪,膝盖深的落雪,有的雪窖足足两米深,水库里的冰层30厘米以上,一大群小孩子在上面戏耍都没事。但是,有一天,天气暖和一点了,一下子掉下去5个,吓得他们再也不敢这样疯了。现在怎么没有这样的场景了呢?
冬季,在现在看来很闲,在当时,大搞冬季农田基本建设是主题,只有到了上大冻的时候,才有机会忙自家的事情。这个时间段,绝大多数人都会跑去矿山、煤窑打工一段时间,怎么样也要给一家人换一身新衣服吧!
冬季最热闹的要数杀猪饭了,我们这里也叫作杀年猪,附近的邻居和亲戚都会叫来玩一天。可能是为了吃上新鲜肉,也有人为了喝上几口好酒,更多的是乡亲们借此机会相互走动而增加感情。这个风俗虽然人们收入提高而逐渐遗忘,久违的乡情变成了淡淡的失落和迷惑。
在冬季,低山区的老家,是男人们割柴(砍柴)的最佳机会。因为低山区人口太集中,蒿子树叶都会被一抢而空,杂草都成为做饭的燃料,更别说稻草、麦秸和玉米杆了。他们每天要在凌晨3~4时起来做一顿饭吃,然后带着干粮进去10里以外的深山砍柴,或者涉水去对面的石岩上面挖树疙瘩,一方面为了老人和小孩子冬季取暖,更重要的还是备足一年四季的烧饭燃料。一天一个来回,总是感觉到自己有些用,感觉到自己对这个家庭尽了力。这就是川道区人们常说的“高山有柴饭不香,低山无扒锅洞旺”的由来。
时过境迁,20年以后,再也没有集体性的劳动场面,也没有了砍柴的踪影,更看不到土炕的存在,整洁如新的贫困山区郁郁葱葱,虽然少了白雪压松柏的情趣,也看不到冰冻的河床,少了亲邻的走动,人们关着门喝着瓶装酒,烤着电暖气,品着香茶,比起原来的地主老财好了一万倍,也比曾经经历过的贫穷生活翻了几多番的舒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二十年前,在我们这里农村基本富裕起来了,过冬的衣服是足足有余,多数家庭都可买得了北极绒保暖内衣和鸭鸭羽绒服。那基本上在家中活动不会觉得身上有多冷,多是在出外劳动和骑车那风吹的脸面上觉得刺痛。备上口罩,棉帽基本上可以防护得了。孩子,老人那难见得到冻疮,不比我们小时候那缺钱少衣备寒的日子,床上已经有了电热毯。有些家中备有许多床,雨雪天在家玩耍,或麻将,扑克(那时带钱打这些很少,多是娱乐性,脸上贴纸条,嘴含筷子之类),四人一桌用个抬子塔空上下两付电热毯铺着,几人将脚伸入其中,脚是一点都不冷,也有用燃着木炭放在盆中置于桌下,大家身上都暖烘烘的。
在农村那时的人多以勤快为本,虽然冬天事少,在我们这山区还是有不少可做的事,砍伐竹子破成篾青片,背回到村里一小筷子厂,数片给钱,象我一天能在竹林中破上二千片,伍百一捆也不重,八,九十斤,路滑天,傍晚收工背一梱回来,其他堆放山上,天气好时老婆会来帮忙背些,午饭就早上带一饭盆,中午在竹山上挖个坑,烧热着吃,其实劳动虽在山上,身体上还是热乎着的,只有停下来半小时才会觉得冷,那时有烧饭的火炭,烘烘冷却手,还是蛮享受的。一天也能弄个八,九十元,比那时打工还稍强些。
下雪是许多人认为很冷的,我还是喜欢往上山上跑,雪一般开始不会下到密林中地上,多停留在竹叶和树叶上,下面留下空档,我们还是可以劳动的,待山上雪积的有些厚时,那竹子压弯着了,其实许多人并不了解,那是挖冬笋最好时候。既不冷又是寻冬笋最好判断位置的时候,压弯曲的竹子正好将竹鞭那方向翘起,笋儿也跟着挤压着湿润土,那里就开始裂缝起来,刨开土上落叶,见着土儿裂缝大的,一挖一条冬笋。停雪后开始化雪,哪儿的雪先化,那里下面是正在生长的冬笋,由于生长的热气,最先将那里雪化去,一找一挖,百分之八十准确,一天挖个50-100斤冬笋,那时也有1.5-2.5元/斤,也是好收入,在家既冻手还不知干什么好。
破去篾黄,那时没人收购,我们会挖个坑,堆满以后点上火,四面覆盖上土,留着小孔,一直让那篾片在缺少氧气中慢慢形成篾片炭(热度非常高,还经久耐烘),傍晚回家时将口子覆盖上土,过几天挑回家春天烘笋干用。
大人们可以用衣服,电热毯,和劳动扺御冬季的严寒。孩子们却不好办,在我农村里,两个上小学的孩子,到学校上学有五里路程,虽然是8点多钟上课,那乡下霜和冰冻在那一路上都是,乡下那时是没人送的,免不了玩起那一路冰,雪,虽然运动时没觉得冷,但玩耍中的湿和汗气,在停下上课中45分钟内就出现了冻手和湿衣之寒。只有每家备有火桶和木炭在学校中,学校提供火种,让学生的到校就生火,上课座在火桶上,那样才能维持着不冻坏身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