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斗茶,是怎样一种习俗与斗法?
火候,兔毫,则是斗茶,是怎样一种习俗与斗法?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斗茶,是怎样一种习俗与斗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茶在唐、宋已非常普及, 正所谓“夫茶之为用, 等于米盐, 不可一日无” 。
唐代是朝野饮茶之风大盛,产茶地也不断扩大, 选各地所产的优质茶叶, 专供宫廷饮用,为“贡品”, 即贡茶。
“斗茶”,也叫“斗茗”、“茗战”,它的缘起可以上溯到宋代。当时人们对于品茗的追求已由过去单纯的解暑止渴上升为陶冶情性的饮艺活动,宋代朝廷也特别崇尚品饮,在地方建立了贡茶制度,地方为挑选贡品形成了评定茶叶品位高下的特殊方式,斗茶之风也就由此而生。
选用好茶叶、源水和茶具之外,就开始正式比斗。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
斗茶品: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在比斗过程中,首先要看茶末是否浮在水面上,如果茶末浮而不沉,不能与水交融则表明茶未碾细;其次是比茶的颜色。斗茶者对源质水的要求也极为严格,一般的斗茶者多选用泉水、江水等活质水源,高雅一点的也用植物沥水。
斗茶令: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行茶令,相传李清照首推。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
茶百戏: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
流传后世的有关斗茶之文很多,而唐庚的《斗茶记》则是其中首屈一指。
唐庚,北宋诗人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哲宗绍圣进士。《斗茶记》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斗茶是我国民间流行的一种习俗
斗茶,又叫「斗茗」、「茗战」,它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雅玩」。 斗茶始于唐代,据说始创于以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斗茶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茶农、茶人们比新茶优劣的一项茶事活动。
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茶农、茶人所关注。唐称「茗战」,宋呼「斗茶」,名异而实同,都具有强烈的赛事色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品茶是斗茶的前身,分四个步骤:闻香、观色、品味、回味。茶香令人心旷神怡,茶色令人赏心悦目,茶味令人唇齿留香。
三斗两胜制、五斗三胜制。
在茶盏中放置茶末后,用沸水冲开,用力搅拌,使茶与水溶为一体,依靠观察茶盏中的汤色与汤花分出胜负。
汤色既茶水的颜色,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是下等。汤色能反映出采制的技艺:汤色越白,说明茶叶越嫩;色越黄,则是茶叶采摘不及时。汤色越偏青,说明蒸茶的火候不足;色泛红,则是烘焙火候过大。
汤花既是指冲泡时汤面泛起的泡沫,汤花泛起后,如果玩家1的汤花细腻且经久不散、紧咬盏沿,就是最佳的效果,玩家1赢一水。反之如玩家2汤花泛起并且很快散开、不能咬盏,过早的露出水痕,那这就是较劣质的茶汤,该玩家则输一水。几个回合下来,水的数量多者为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斗茶,据说由福建人首创,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宋代斗茶,其法如下:先用瓶煎水,接着调膏。所谓"调膏",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加工好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的沸水,调和茶末如浓膏油,以粘稠为度。调膏之前,还须"温盏"。蔡襄《茶录》:"盏气热,冷则茶不浮"。再注入沸水。衡量斗茶的胜负,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程度;一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汤花面要求色泽鲜白,"淳淳光泽",民间称其为"冷粥面",意即汤花像白米粥冷后稍有凝结时的形状;汤花均匀适中,叫做"粥面粟纹",像白色粟纹一样细碎均匀。汤花保持一段时间后就要散退,此时盏内沿就会出现一圈水痕,以先出现水痕者为负。正如祝穆《方舆胜览》中所说:"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
斗茶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发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火候过了头。
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
所谓"咬盏"不是仅指汤花紧咬盏沿,只要盏内漂有汤花,不管在何位置,透过汤花看相应部位盏底兔毫纹(油滴纹)都有被咬住的样子,如果汤花在盏内飘动,盏底兔毫纹(油滴纹)则有被拉动的现象,非常生动有趣,这也是人们为何喜爱兔毫(油滴)盏的原因。
上一篇:刘宇宁演唱会唱《探清水河》,引起张云雷粉丝和刘宇宁粉丝的争论,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