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老师的教学是如何影响学生的?
学生,教师,老师老师的教学是如何影响学生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老师常说的,什么样班主任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喜欢打球的老师带的学生也喜欢打球,所以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从价值观,人生观,个人行为习惯等多方面都有影响。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老师,对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的 。大家肯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很喜欢这个老师,所以这门课这个学生的成绩相对来说比较好。或者有家长抱怨,换了个数学老师,数学成绩退步很大。
教师这个职业并不是把课上好这么简单,你课讲的再好学生不听,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教师的教学水平体现在备课上,备学生,了解学生,学生喜欢什么,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讲解知识点,或者在学生喜欢的活动中进行渗透。要提高教学效果,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对学生进行灌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教师的教学态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教学的评价和行为倾向,表现为对教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三方面。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与否,从而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为促进学生学习而采取的个性化的行为包括:唤醒、赏识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缓和他们的焦虑感,形成并巩固他们待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一般情形下,有什么样的教学态度就会引发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与教学态度具有一致性。但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取决于教学态度,而且还要受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学校规章制度、教师群体规范、教学情境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风格和教学态度互为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形成教学行为,实施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力。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从本质上讲,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是教师的教授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统一体,教师和学生分别是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学主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一般的主客体关系,是双边和多边的关系,是“你和我”的平等的主体性关系。教师主体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主体学习,起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并超越教师主体的主导。教师主体的客体是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个性差异和发展水平,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主体的客体是教师,学生也要认识教师,根据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改变学习策略。两者在“你和我”的对话中寻找现实和未知意义,推动双方的共同发展。
古人云:“与人善意,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处于特殊境地的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尊重、信任和体贴。教师的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进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如果老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受到感染、鼓舞,进取心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强;反之,如果老师厌恶、嫌弃学生,学生的情绪就会低落,最后导致不求上进、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作为教师,如能经常地给学生以情感激励,就更能促进学生进步。我虽不是班主任,但我经常找“问题生”聊天。在交流中,我找到问题的根源,及时和家长沟通,缓解了学生的顾虑,学生变得开朗起来,自信起来,成绩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也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得到赞扬后,人的心情愉快,对工作、生活会信心倍增,从而奋发向上,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样,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渴求得到赞扬。而激励学生会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之产生快乐的内心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推动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
由此,从教学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看,教师的教学态度与风格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的的基本条件,是教学主体、影响学生的内部动力源。
二、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在日常实践过程中,我们都曾遇到过这样的现象:自己在课堂上讲清了所有知识点,技能练习也认真讲过、练习过,可学生掌握的效果就是不近人意。于是有的教师便把此现象归因为现在的学生浮燥、懒散,不爱学习、不用功等,深究问题的结症在于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态度:即没有真正认识、理解学生——讲请不等于听清,听清不等于会做,会做不等于做对,做对不等于会用。
(一)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如果说,教师在认知方面的诸能力,主要决定其能否有效地塑造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相应的技能、能力的话,那么,教师的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便决定其能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如前所言,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此必须做到:
1.教师对学生要持尊重理解的态度
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情绪情感的标准来看、听、接触、谈论学生,并产生相应的体验。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能使教师摆脱固定的先入之见,能够容纳学生不同的看法与见解、思想与情感、价值观念等等,尊重的态度构成了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善于体察学生:知道学生的困难、情感或需要并作出情绪反应。以便使教师超越学生表面的水平作出更深入、自发的反应,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学生。教师要善于移情理解。移情作用中有两种状况应引起注意。首先,教师一定要能够体验到学生当时体验到的情感,这种体验在方式、程度以及对个人的意义上都相同。移情作用是一座暂时的桥梁,它将师生的目的、看法和情感连结起来,并且使他们在教育情境中相遇时建成一个统一体,移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双方。如我们平时经常看到的一些教师拖课现象,他们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目标,不息以牺牲学生的课间活动、休息为代价,其实是缺乏对学生权利的起码尊重。这时,不拖课的教师就反映出他们对新课改中“规范教学行为”的全面理解,显示了他们为学生考虑的教学态度。
2.重视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情感是一种力量,它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心理催化的作用。
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畅、很轻松;当我们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既是内隐的,又是外显的。
上一篇:资金允许和都有现货前提下,愿意买华为Mate X还是小米MIX Alpha?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